网站首页 佤山资讯 通知公告 党建信息 文化旅游 文明西盟 专题栏目 音频视频 热点转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非遗传承丨娜香的佤族织锦传承之路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10-27 阅读:

晨雾还未漫过西盟佤山的腰际,县城里的香锦工作室已传出缝纫机运作的声音。娜香指尖捏着彩线穿过佤族服饰的衣襟,晨光落在她手边堆叠的织锦上,映出了“牛头纹”“太阳纹”的纹样。

图片

“我初中毕业就跟着妈妈学晒线、绕线,18岁时能织出一匹完整的。”如今,40岁的娜香多了个身份:西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工作室里,既有传统的手工披肩、牛头包,也有按顾客需求设计的现代服饰。“以前织锦只是我们的一种技能,现在成为我们增收的途径,多亏了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

娜香口中的“机会”,是从2014年开始的佤族织锦培训班。这些年,她常被邀请到各乡(镇)村寨当实操指导教师,手把手教妇女们绕线、搭织机。“去年培训班特别多,最多一个班有100人。”看着学员们从“不会拿针”到能织出小钱包补贴家用,娜香觉得比自己卖出作品更开心。

今年,娜香带着佤族织锦技艺走出云南,站上了“2025年第二届锦绣非遗品牌推广周”的舞台,与其他9位国家级锦绣技艺传承人展示作品。佤族织锦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致工艺,入选了首批“锦绣联盟”成为“五锦”之一。

图片

娜香的故事,是西盟县推动佤族织锦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盟县以“保护为核、创新为钥、融合为路”,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

为了将佤族织锦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西盟县文化馆从2014年就开始为非遗“建档案”,如今已完成122项非遗项目的数据化处理,占收集整理项目的70%;馆内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撑起了全县非遗传承的“骨架”。

“我们不仅要把老手艺‘记下来’,更要让它‘活起来’。”西盟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蒋淋提到,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传承基地2个,五乡两镇全覆盖式设立了7个非遗传承基地、1个展示厅和1个传习所,还组建了2支传承人队伍,“从县城到村寨,只要想学织锦,总能找到地方。”

图片

如今,西盟县的非遗“家底”越来越厚:累计拥有四级非遗项目33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69项、县级75项。娜香的工作室里,最新一批学员织的小挂饰已经挂在了墙上,旁边是她此前为成都展会设计的新款织锦围巾,围巾上的新纹样,就像佤族织锦的传承之路,正从古老的村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记 者丨陈龙汝男)


本文来源:西盟云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我心中的西盟丨四季佤山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21  视听许可证:125420039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3700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