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西盟新闻 专题报道 文化旅游 文明之窗 社会事业 党的建设 平安西盟 佤山文艺 图说佤山 音频视频
 
 当前位置:首页 >> 木鼓网 >> 西盟新闻>> 正文
 

李群昌《勐卡往事》(一)

来源:西盟木鼓网 时间:2025/1/10 15:26:32 点击:758

 


勐卡往事

李群昌

图片

 在那遥远的过去,这片大山里曾是古老部落的聚居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智慧和勤劳编织着生活的诗篇,是创世史诗《司岗里》把族人的灵魂穿在一起

  在佤山的深处,隐藏着一个古老的关于“江三木罗”的传说,那可是佤族文学里的一位大英雄。时代在变迁,人们一直不会忘记这位英雄,所以阿佤歌曲中总有这句“江三木罗”。

  勐卡往事,如同那连绵不绝的大山和山中那星星点点的村寨,充满了神秘与生机。如今,勐卡已经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地方,比起我们刚来时他华丽了许多。人们在这里享受着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和宁静的生活。他们时刻牢记着祖先的教诲,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绿色和源于那些古老的规矩,那个古老的传说也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和力量源泉,古老传说的余音绕梁,不仅滋养了世代人的心田,还悄然间激发了一种新的生命力,他们将那份从传说中汲取的坚韧与智慧,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佛殿山记忆 


佛殿山高高地站在勐卡镇的山头上,用它特有的胸怀把勐卡镇的大大小小的寨子护佑在周边,并赋予精气和神韵。头顶蓝天,脚踩2000米高的土地,佛殿山支撑着县境内三列山脉的最西边一列。

清同治年间是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且此时拉祜族首领三佛祖就在本地立盟誓约,对西盟地区进行统治,而山照封李通明为西盟土目(《镇边厅图说》一书为李同明),最早使用西盟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西盟一词来源于此。这里原是南传佛教朝拜地,原建有土木结构佛房四栋,殿内有佛龛和铜佛像大小六尊。佛殿后有佛塔、花台、石塔和天神祭祀台。石塔为拉祜族信徒盟誓的物证。现存遗址南北长九十余米、东西宽四十余米,存有三层凸字形大佛塔1座,四方状小佛塔五座,围墙外高一至三米、内高约一米、厚约一米的部分残迹。

1951年佛殿山上当地部落的头人和民族群众约3000人参加的大会,把佤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大会奠定西盟发展的基础,正是这个会议使佤山各族人民真正地团结起来了,并由此走向幸福。

平时鸟声四起的山头,1951513日这一天却是出奇的寂静,国民党残匪屈鸿斋部指挥200多名匪徒和近千名地霸武装围攻西盟区政府,留守区政府的唐煌等9名同志顽强抵抗敌人的围攻,终因势单力薄全部壮烈牺牲,另两名同志也在外执行任务的途中牺牲。境外匪特的这一次胜利,同时也自己敲开了他们进入地狱的大门。大河奔流,阿佤山作证,流过泪的眼睛更加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加坚强!矗立于佛殿山上的西盟区政府遗址一直坚守在山上,为佤山人民的幸福生活默默守望。

岁月流转,山河无恙,但那段烽火连天的记忆,如同西盟山顶上那堆石头成为永不褪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佤山儿女的心中。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西盟的土地上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沿着先烈们用鲜血铺就的道路前行。他们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再次焕发生命的活力。

1952129日清晨,两路进军佤山的部队会师西盟佛殿山。五天时间,将士们长途奔袭,以排山倒海之势全面摧毁国民党西盟乡公所、国民党佤山反共抗俄促进会,军事进驻西盟,在原址上又重新建立了西盟区人民政府,红旗又在阿佤山上高高飘扬。

区政府遗址旁,新建的学校书声琅琅,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听着老一辈讲述那段英雄辈出的故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这些孩子们,是西盟未来的希望,他们将在先辈精神的激励下,成长为守护家园、建设家乡的栋梁之材。

岁月悠悠,山河依旧。佤山各族人民坚信,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只要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那座矗立于佛殿山上的西盟区政府遗址,也将永远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和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彭荆风是这一年随部队进入西盟的一名战士,他用自己手中的笔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佤山那段艰难的历程,《初进佤山》《蛮帅部落的后代》《太阳升起》里足以见证。现在重来读这些文字,它会让你的内心燃起红色的烈火。

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公刘七十年前在老县城留下《西盟的早晨》这首诗时刚好27岁,正是青春燃烧的年纪。秦牧、李乔这些大家熟知的作家都曾为佤山的火红年代留下了激昂的文字。

196533日~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三天时间,佤族人民在佛殿山的半山腰上的县城所在地完成了历史的跨越,一张张笑脸,载歌载舞的场景,阿佤人民喜从心头起,这是一个历史的新篇章,西盟佤族自治县正式成立。 


一个多雨的季节,山头上多出一群人


1982年7月26日,佤山教育系统的队伍里突然多出34个人,进修学校的教室里,县委书记魏应昌早已经泡好了水酒等候着我们。

从澜沧民族师范学校同来的档案显示,经思茅地区教育局分配而来西盟的教师是:苏永跃、王焕友、杜建华、熊发坤、罗忠华、陶仕平、白其江、李群昌、熊德明、马云、徐琴、陈美珍、周善云、杨明学、刘进喜、雷德俊、李春祥、姜继海、王波、徐世堂、潘永华、何文福、周灿贤、王宗碧、蒋元绍、罗燕华、刀春林、董朝兵、张辉共29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配来的郑颖松、王勇祥、李成宽、黄鑫、武功晓5人也同日同车到达西盟。在西盟的教育史上,一次来了这么多老师实属不多见。

进山的一众人群里只有3位女士,她们是马云、徐琴和陈美珍,最后只有马云一人和大家坚守在阿佤山直到退休,另两人中途调出了西盟。工作期间14人先后调离西盟,其余20人的名字一直留在了佤山的退休名册上。

25日中午我们一行人在澜沧乘上了从思茅途经景洪、勐海、勐遮、澜沧前往西盟的班车,天快黑的时候客运班车到达勐梭河。那个时候县里在勐梭河建有国营旅社和国营食堂,专为过往行人和班车提供食宿服务。旅社是一间两层楼的木结构房屋,因建在河边,加之西盟的雨季长,空气湿度大,以致这里的被子比起其他地方的被子来含水量要多,盖在身上有种冰冷的感觉。

26日早餐后班车吼叫着带我们前行,从募乃出来以后路面全是土路,在勐梭河两岸林密不见天日,路的上方山沟里流下来的水时不时会冲到车上,河岸的树上猴群会发出尖叫,在树上移动时像一阵风刮过,有种恐怖感从心头掠过,真是有种“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那种声势如泻。

当时在南康河大桥头设有公安南康河检查站,由武警边防部队驻守,并对进出佤山的车辆和行人作安全检查,我们一行人持有由澜沧县公安局签发的通行证,还有思茅行署教育局发的报到证,又是来阿佤山教书,通行自然顺畅。

过了南康河,车到62公里桩一个叫果国的地方时,路面下陷,我们一行人下车,好在常在山路上跑的司机备有应急工具,他从后备箱里取出棕绳拴住前保险杠,我们一行人前拉后推,车子很轻松地过了塌陷处。

一路下着雨,车子走走停停,我们感觉那车子本事不大脾气大,拉的人这么多,也许是太累了,叫的声音怪大。越往上走,天气越冷,汽车的嚎叫声也越大。好在那个时候年轻,随便淋点雨吹点风不碍事。在车站下车,我们搞不清楚东南西北,也看不清5米外的地方是什么,接站的老师带我们一路走,一路下坡。从路边的青苔等物象状况判断,这雨下得有些时间了。阿佤山的雨有个特点,它不会垂直地下到地面,有时从你前面飘过来,感觉好像身后又淋雨了,有时感觉是从左边飘过来,但右边又湿了,老一辈人说西盟的雨叫弯脚雨,在风的作用下,你搞不清楚是哪个方向的雨淋湿了你。

从这一天开始,我们成了真正的西盟人,许多人把家安在了西盟,再后来他们的后代又把自己的家安在了西盟。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自身的生存,许多事别无选择。

岁月悠悠,西盟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兴衰更迭,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初来乍到的人们不仅在这里扎下了根,更将自己的文化与西盟的原始风情相融合,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充满魅力的地域文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山的老一辈人如钟成学、李文贤、郑坚等等一生的精力都贡献在了佤山,我们对他们一直是恭敬如亲。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错落有致的竹楼上,整个西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炊烟袅袅升起,与山间的薄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又宁静的画面。

那些将家安在西盟的后代们,更是将这份对家园的深情厚谊传承了下去。他们中有的成了优秀的教师,为西盟的孩子们传授知识、点亮希望;有的则成为杰出的艺术家,用画笔、歌声和舞蹈向世界展示西盟的独特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西盟的名字响彻云霄,也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被更多人所知晓。

如今,西盟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与梦想,也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而这份归属感和幸福感,正是西盟这片土地给予他们最宝贵的礼物。


山头上有座水库叫城子水库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海拔2000米的佛殿山上竟然冒出一股地下水,1958年的时候人们在山顶的低洼处筑了一个大坝把从地下冒出来的水聚起来形成了一座水库叫做城子水库。

1983年的时候人们放干了库中所有的水,把大坝重新进行加固,并把坝埂提高了3米,蓄水量增至36万立方米,文学爱好者们喜欢称它为“佤山天池”,赋予它更多的浪漫色彩。

1986年的时候,县财政投资了8万元在水库库区修建了两个亭子,一个六角,另一个四角,两亭风格各异,与水库周边的山水交相辉映,东面的四角亭里的那副对联说的是“悠悠天池绿水染透佤山春,浩浩云海青波翻腾远陲志”。亭内绘画栩栩如生,花草动物形态生动。

城子水库不仅成了小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还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灵寄托的圣地。随着岁月的流转,水库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镶嵌在佛殿山巅的一颗蓝宝石,闪烁着神秘而宁静的光芒。每当晨曦初现或夕阳西下,水库边便聚集了众多喜欢观风景和浪漫生活的居民,他们或漫步于水库大坝之上,远眺群山连绵,近观碧波荡漾;或静坐于水库边的草地上,享受着微风拂面,聆听山间鸟鸣与远处牛羊的叫声交织而成的自然乐章,从而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

水库旁边有一座烈士陵园,园中立有一塔,这是为纪念解放西盟阿佤山及其在历次边境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的陵园,其塔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还有毛泽东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镶嵌于上。烈士陵园静静地坐落在水库的西侧,松柏苍翠,庄严肃穆。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市民和学生自发组织前来缅怀先烈,敬献鲜花,清扫陵墓,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陵园内的纪念碑高耸入云,镌刻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在水库的东面山坡上,西盟区人民政府遗址还坚守着,七十多年来它一直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我几次置身于遗址之上,那吼声、那枪声、那烈火、那战斗的场景历历在目,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时代。

水库北面平地上,当年会议而垒起来的盟誓塔一直讲述着那段历史,七十多年来,盟誓塔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一直起着历史的作用,让年轻的一代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成就一种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这是一种源于崛起的中国所带来的一种强大自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子水库不仅见证了小城的变迁与发展,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用那清澈见底的湖水,讲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用那四季变换的美景,展现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更能深刻感受到那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

    城子水库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县城的人们提供着清洁的水源,它不仅是县城的生命之源,更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自然守护者。此外,城子水库还是众多水生生物的家园。清澈的水质、丰富的水生植物为鱼类、鸟类等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子水库一定能够成为勐卡镇人民心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教书的学校在山脚下


那年我们到西盟后,34人分配到了不同的学校,最远的是翁嘎科和新厂,一天的脚力功夫才能到达。我分配在西盟一中任教,这是一所在艰难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学校。

学校坐落于整个县城的最下端位置,其他地方的学校一般布置在聚集区的最上端或是高处,最起码也是中心地带,以方便学生上学,只有这所学校是个例外。

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教育志》载:宣统元年(1909)2月,《大清教育新法令》《学部奏遵拟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折》和《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批准颁行。章程规定:“简易识字学塾专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者而设”。而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民瘠则经费难筹,地僻则师资缺乏,况广大民众生计操作之鲜暇”,有鉴于此,护理云南总督沈秉坤于宣统二年(1910)奏准朝廷,以“滇省以永昌、顺宁、普洱三府暨镇边直隶厅等地,紧接外域,待教育开发”等情由,在边境设立土民简易识字学塾,由“藩库拨银2万两”,委李曰该为学务行局总理,在上述三府及镇边直隶厅共创立土民学塾128堂(《云南教育概况》又记作125所),劝导土司里粮目子弟及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其中在镇边直隶厅各土司所在地建立了土民简易识字学塾21堂,初步形成了遍布厅辖(今澜沧、西盟、孟连及双江县上改心、沧源的岩帅、动角、动董等地)各地的教育网络,迈出了镇边直隶厅民族教育的第一步。其主要分布于厅治圈糯、孟连宣抚司、雅口土都同、大山芒海土守备、上允、下允土千总、东主、田坝二里目及猛角董、西盟等地。

民国二十年(1931),全省边地颁行《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时逢早期思普、昆明等地读书深造的新一代学子,陆续学成结业返乡,受聘从教施政。其中有省立高级师范毕业生傅晓楼(又名傅天光)、东陆大学毕业生刀佑武等,他们通力敦促两任县长袁坚、旃德荣和地方上层人士,积极推行省颁《边地教育纲要》的实施。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学校倍增,到1934年,澜沧全县各级小学增达46所,班级50个,教员50余人,并在极边沿的少数民族地区孟连、动马、西盟等地,也创办了几所小学校。

民国二十三年(1934),澜沧县教育局在勐梭创办新学-保国民小学,因生源不足,年底停办。

民国二十五年(1936)阿瓦莱创办私塾,塾师刘湘平,籍贯湖南。

1945年3月陈易夫来到西盟,和时任西盟乡长的张鸿兴共同形成了兴办学校的想法。民国三十四年(1945)4月在群众的支持下,在西盟城子水库的半山坡上建盖起了80平方米的草房,5月西盟保国民小学开学了,学生共16人。据陈易夫回忆说这16个学生是:张光明、李光华、舒云聪、舒云安、舒云鹏、舒国祥、黄应昌、黄贵松、何顺祥、谭贞明、陈学良、吕春德、罗云才、刘克刚、张福、黄定云。全部为男生。1946年春西盟保国民小学又招收学生9名。1947年底学校只办两年又关闭了。

由于时局等等各种原因,学校办了停,停了办,时断时续。

1951年3月,边工委领导下的“澜沧县西盟各族团结保家卫国委员会”发表宣言,表示要在西盟“兴办学校”,要求西盟各族人民“人人读书,个个识字”,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优秀人民”。

学校办办停停,直至1949年解放的时候,县境内教育仍然是一片空白。只有傣族地区的人识傣文,佤族、拉祜族基本无人识汉字。

以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教育志》记载的内容显示,西盟的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进程缓慢。

1952年12月9日部队进驻西盟后,民族武装工作队于1953年春季在西盟老寨招收30名学生创办识字班,1954年3月西盟小学开办。

这所创办于1959年9月的学校,时称西盟中学,当时和县小学一起共用校舍,至1963年才独立选择校址。学校成立时只有郑坚和明启尧两位老师,本来入学时有19名学生,只是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学6人,到毕业时只有13人。到10月份的时候思茅行政公署从镇沅调来了王焕熙和张守涛两位老师,这个时候学校最起码有4位老师了。黄林昌和温志坚两位初一班学生的回忆文章《沧桑风雨奋力拼搏--回忆西盟一中初一班》再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

1956年6月,西盟区从澜沧县划出,成立自治县筹备委员会。1956年10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西盟县,以澜沧县西盟区为其行政区域。在西盟县未成立前,西盟山区由思茅专区直接领导。

1963年9月1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35次会议决定:设立西盟佤族自治县。以西盟地区为西盟佤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原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所辖各区委、区政府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1965年3月5日,正式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属思茅专区。

我在西盟一中的日子里,得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关照,特别是周丕勇老师和郑坚老师两家人给予了工作及生活全方位的照顾。


那条叫民胜街的大道


民胜街其实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只是两边分布了县城的许多部门。民胜街的起头是县外贸公司,这是县城最北端的单位,一条小路从这里通向莫窝,终点是山脚下县城最南端的单位县一中。从街心花园的百货大楼开始,如果放一个圆球它可以一直滚到向阳大队的一村或是更远的地方。

民胜街全长906米,宽16米。街的两边分布着众多的单位,县外贸公司、农业银行、财政局、工商银行、新华书店、百货大楼、邮电局、粮管所、商业局、缝纫社、糕点厂、食品公司、勐卡饭店、派出所、医院、电影公司、图书馆、文化馆、电力公司、妇幼保健院、防疫站、县小学、县一中。

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局属下的百货公司,那是个非常吃香的单位,所有生活物资都统一在这里售卖,能到里面上班那可是非常了得的差事,曾经有乡领导对村社一级的学校教师说,好好干,干好了提拔你到乡供销社当售货员。百货公司售货员那是好岗位,收入不错,干活不用风吹雨淋日晒。

那个粮油肉糖烟酒布肥皂等都靠计划供应的时代,一切都凭票购买,我们工作人员是一个月27公斤大米,四两油,一斤肉。大米一公斤一角三分八厘钱,每月供应量里提供30%的杂粮。食品公司提供的每人每月一公斤的肉,那是从四川拉来的冰冻肉,一元三角一公斤,好多时候我们是手里有票而店里无肉,一到供应肉的那两天,因为上课没有时间去挤,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养成顺序排队的良好风气,就算有时间你也挤不赢别人。那时人们买肉更多喜欢肥肉,可以多炼点油,不像现在更多的是要瘦肉。1993年4月1日起粮油购销全面放开。

那个时代西盟县城里仅有一个饭店和住宿的地方,饭店叫国营食堂,食宿的旅馆叫国营旅社,下午六点后国营食堂基本上是关门了不再营业,因为这个时候客运班车已到达,就餐人员也是完成了填饱肚子的任务。后来改制,名称叫勐卡饭店。20世纪90年代初在商业局和派出所中间的巷道里有了第一个叫玉溪小吃的小吃店,专门提供夜点。后来,这家小吃店的主人吴家寿扩大了经营规模,将小吃店开成了玉溪饭店,地点在新华书店的隔壁,可容纳百人以上的婚宴。1986年县里将这块328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以每平方米150元的价格划给玉溪人吴家寿建盖玉溪饭店,使用年限为20年,县里收取土地使用费4.92万元,这是西盟县国有土地有偿有期使用的首次尝试。以后天天小吃、粮丰饭店等个人经营的小饭店逐渐多了起来,整个县城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繁荣。

那个时候娱乐的方式少,1980年12月竣工的投资42万元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1047个座位的电影院便成了更多人的选择之地,一张票两角钱,好多时候也是一票难求。特别是放映《少林寺》《霍元甲》等电影的时候更是把影院挤得水泄不通。购票时人们不知道什么叫排队,力气和方式成了购票的主因,像我们这等人只能是望望人群。

1981年县文化馆创办了《佤山》(季刊)杂志,1994年8月划归县文联管理。一年四期,开始创办时用蜡版刻印,主要工作靠几位热心者的业余时间无私奉献,他们是钟成学、王文灿、李正新、朱光明、郑坚、高立旗等,这些文学爱好者们继承了如彭荆风、公刘、刘源植、李钧龙等老一辈佤山文学创作者的良好作风并开创了佤山新时代的文学之路。


有一条路叫团结路


 

两条大道把勐卡镇的大大小小单位和街巷连在了一起,贯穿南北的是前哨路和民胜街,横跨东西的是团结路。

团结路东起民胜街的文化馆,西连募西公路接加油站,一路分布着当年作为县城所在地时的许多单位,文化馆、教育局、司法局、西盟镇政府、乡镇企业局、武装部、保险公司、县车队、交警大队、路政稽查大队、石油站沿团结路分布。该路长1700米,宽8米。这条路建成平坦的大道用了几乎近20年的时间,1968年的时候,为方便部队和机关人员出入开始建设了一条土路,后来逐步铺垫上了弹石,到了1986年的时候完成了水泥路面铺设。

年轻时候精力旺盛,除了足球场和篮球场外,如果环城跑的话就从学校出发,沿民胜街、前哨路、客运站、募西公路、石油站、团结路、文化馆回到学校。这条线路流下了我们年轻时代的多少汗水,多少青春的回忆。记得那时,我们一群小伙伴,总是满怀激情地踏上这段征途,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汗水浸湿了衣衫,但那份对运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忘却了疲惫。

沿途的风景,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的眼前缓缓展开。民胜街的热闹喧嚣,前哨路的宁静致远,客运站的人来人往,募西公路的宽阔畅通,石油站的工业气息,团结路的熙熙攘攘,文化馆的艺术氛围,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一刻都见证了我们的成熟。

       在募西公路和岳宋公路交叉处有一个综合厂,那是商业局烤酒的地方,那个时候城里机关干部的供给也是困难,所以,县里老书记号召大家养猪种菜,改善生活。星期天早上我们从学校到综合厂挑酒糟回来喂猪,那是需要脚力和承重力的活计。顺着团结路我们把担子当作改善生活的希望,一面想着美好的事。

团结路,就像是我们这群常在上面奔走的小伙伴的缩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能够团结一心,共同面对,路的含义和周边的风景,更是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让我们在追求运动的同时,也不忘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但那段在这条路上奔波的日子,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每当想起那段时光,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也是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


司岗里城标

我们进入佤山的时候,民胜街和前哨路连接处的这里没有任何建筑,一片弥漫着各种颜色的空旷而飘逸的土地像被人们遗忘那样躺在那里。

1985年的时候,终于有人想起了要在这里建一个有标志性的物体,于是县里投资了8万元,在前哨路和民胜街相接处建了一座小花园,它的四周分别是工商银行、邮电局、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建小花园的这个位置是一块稍平整的地方,整个小花园是个圆形,周边要让给车辆通行,这个圆的直径为8米,用钢管做围栏,中间还布局了水池、假山、喷泉,还有些花花草草种在其间,这在当时的西盟已经算是有点浪漫的建筑了,人们也常把这里叫作街心花园。

1980年代这里曾经是热闹之地,当时各乡村人口中要数阿莫村人的口袋里人民币更多些,我们买啤酒最多只敢买一瓶的时候,他们早就是按件论了。当时除了县城的部分人外,能够穿上时尚的喇叭裤和提着磁带录放机的也只有阿莫人。收录机里播放着香港歌曲《水仙》,男的唱“水仙我爱你真心真意,你像那鲜花太美丽……”,女的唱“只要你爱我真心真意,我们俩永远不分离……”。那个年代到处都是一个思想和行动自由的时代,所以这块人员集中的地方往往也是许多人锻炼手脚功夫的地方,我们功夫差的人很少在那留足。

1993年的时候,县里对小花园进行了改造,填平了水池、假山、喷泉,周边改成台阶,中间建成了一个高6.2米占地46平方米的“司岗里”城标,其标志主要由三棵扁形混凝柱顶端安放着一男二女塑像,其中一男左肩托着一个小女孩,一女手托一个小孩,另一女手捧水酒杯,三面嵌有牛头图案。

自那次翻新之后,小花园仿佛重获新生,不仅成为勐卡镇的一处亮丽风景,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也仿佛成了西盟的一个标志,许多外来者总会在此打个卡留个影。每年春秋两季,这里便成了小镇人们休闲聚会的热门地点。春天,万物复苏,花坛中各色花卉竞相绽放,与“司岗里”城标旁的绿树相映成趣,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这份生机与和谐。

司岗里城标成了小镇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讲解和互动体验,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这里也是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源泉,不少画家和摄影家都会在这里寻找灵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如今,司岗里城标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共空间,它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司岗里城标园及其周边的文化设施还将继续完善和发展,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活力和生机。

 

 
 文章评论:


请文明论评!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2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2029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