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佤山资讯 通知公告 党建信息 文化旅游 文明西盟 专题栏目 音频视频 热点转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思普区抗战:西南边疆的烽火壮歌

来源:西盟县委党校 朱露玉 时间:2025-09-18 阅读:

在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里,祖国西南边疆的思普区(将现在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境及临沧市的临翔区、双江县、沧源县等地域泛称为“思普区”)虽远离正面战场核心,却以独特的坚守与抗争,成为西南边疆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党组织曾遭受破坏,地下党员们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方针,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抗日救亡运动,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星火燎原:抗日宣传燃遍思普

宁洱的普洱中学成为了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共青团员李开运与进步教师携手,成立了抗敌救亡团。他们精心制作壁报,将一幅幅反映日军暴行和全国抗日形势的图片与文字呈现在民众眼前;组织集会,慷慨激昂地演讲,声泪俱下地控诉日军的罪行,振臂高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抗战到底”。那激昂的声音,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了民众心中的爱国热情,让每一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思茅的共产党员陈践明,以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如同一颗隐蔽却充满能量的火种,秘密串联进步师生,组建了学生抗敌后援会。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向民众讲述抗战的故事;发起抵制日货的行动,让日货在思茅的市场逐渐萎缩;组织募捐活动,为前线送去急需的物资和资金。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的真谛,汇聚起了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磨黑中学的校园里,共产党员吴子良、董大成带领师生成立了抗日后方战地服务团。他们组织学生排练抗日文艺节目,用生动的表演展现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舞台上,演员们深情演绎,观众们热泪盈眶,抗日的精神在每一次掌声中传递和升华。他们还举行义卖劳军活动,将募集的善款化作前线官兵的温暖关怀,让校园成为了抗战宣传的活跃阵地,激发了师生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澜沧和车佛南地区的共产党员李晓村,率领澜沧简易师范学校师生,踏上了深入山区的征程。他们不辞辛劳地步行百余里,与少数民族村寨的头人、群众交朋友。用傣语、拉祜语等民族语言,亲切地向他们宣传全国抗战形势。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少数民族同胞的心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们动员少数民族同胞为抗日贡献力量,让抗战的火种在少数民族地区点燃,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墨江的街头巷尾,回荡着抗战的呼声。熊文和、陈家麟等中共党员早期组织成立的学术研究会,与共产党员宋文溥组织成立的抗战歌咏团携手合作。他们用歌声传递着抗战的信念,那激昂的旋律,如同一股股暖流,流淌在人们的心中;用学术交流凝聚着抗战的智慧,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思考中明白抗战的意义和方向。他们的努力,让墨江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抗战的氛围,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推动下,抗日救亡运动在思普区如星星之火般广泛开展。宁洱、思茅、墨江、景东、景谷等县相继成立了抗敌救援会,许多中小学校成为了传播党的抗日主张、联合抗日力量、组织抗日活动的重要阵地。各族群众爱国热情高涨,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报名参加抗日军队,奔赴前线杀敌报国;有的捐献钱财,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思普区呈现出一片全民抗战的热烈景象,形成了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

风云突变:思普成为抗战前沿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世界的宁静。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等国家及香港大部分地区相继落入日军手中,战火迅速蔓延。1942年夏,日本侵略军从缅甸向中国滇西进犯,思普区的局势急剧恶化。日军派飞机多次轰炸孟连、澜沧、思茅,一时间,硝烟弥漫,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同时,日军还从中缅未定界处进犯西盟边境佤山地区,“十七王地”这一位于西盟、沧源一带的佤族聚居地区(含部分当时中缅未定归属地带)被日寇占领。思普区从抗日大后方一夜之间变成了抗日斗争前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每一个思普区的人民都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迫,他们知道,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即将打响。

义无反顾:组建抗日武装力量

面对紧急局势,在思普活动的共产党员张南屏、江枕石、李晓村和进步青年尹溯涛挺身而出。他们深知,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于是,他们积极奔走,团结爱国士绅和土司头人,在阿佤山组建抗日队伍,建立抗日根据地。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山林之间,与各方人士商讨抗战大计,揭开了思普地区武装抗日的序幕。

尹溯涛为了组织更强大的武装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军,前往景谷勐主(今碧安乡),找到了曾在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中任副中队长、率队抗击入侵英军的民主进步人士罗正明。他耐心地向罗正明讲述抗战的形势和意义,动员他向国民党政府请缨杀敌。罗正明被尹溯涛的真诚和爱国情怀所打动,欣然答应。他向国民党第七专员公署提出组织抗日队伍上前线的请求,并得到了批准,被任命为澜沧县保安自卫大队大队长。罗正明带上自己的大部分枪支弹药,以及向一些大户借了武器,从宁洱、景谷、澜沧等地召集了500余人,1942年8月时到达澜沧佛房。到澜沧以后,罗正明以保安自卫大队的合法名义,进一步扩大队伍,组成了1个直属分队和3个中队,分别驻防澜沧东岗、孟连、沧源等南卡江以东地区。这支队伍如同初升的朝阳,为抗击日军奠定了坚实的武装基础,让思普区的人民看到了抗战的希望。

运筹帷幄:建立长期抗日根据地

1942年10月,李晓村和尹溯涛化装成商贩,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日军侵占区侦察。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小心翼翼地收集情报,观察日军的动向和部署。经过仔细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如果把日伪军驱逐过滚弄江,就能以滚弄江为屏障,在佤山建立起长期的抗日根据地。这是一个大胆而英明的决策,关乎着思普区抗战的未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与当地有影响的民主进步人士傅晓楼、刘亚南、刘静山等人共同商议,推举罗正明为武装领头人。一方面,他们积极争取由国民政府委任罗正明合法的头衔,以便号令各方,使抗日武装在行动上有更明确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他们四处奔走,与国民党政府官员沟通协调,为罗正明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由江枕石与上级党组织联系汇报工作情况,并请新华社宣传报道佤山抗日武装队伍,以制造声势,提高抗日武装的威望和影响力。新华社的报道如同一声声战鼓,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来。他们联合佤山各部落首领,动员各族群众全力抗击敌寇。在他们的努力下,佤山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为建立长期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普区的抗日斗争,不仅为保卫祖国西南边疆、抵御日军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它证明了 “团结” 是战胜外敌的根本力量,无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还是党与群众的团结,都能迸发出抵御侵略、捍卫家园的强大能量。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西盟县委党校 朱露玉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西盟:边疆振兴的佤山答卷 翁嘎科镇红色基因与幸福实践的双向奔赴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21  视听许可证:125420039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3700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