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滇缅公路:血肉筑就的抗战丰碑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5-06-30 阅读: |
滇缅公路,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国际通道,也是一座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无字丰碑。在这条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路线上,每一条蜿蜒的山道都见证着先烈的艰辛与荣耀、每一道泥泞的车辙都诉说着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虽然战争已经远去,但每每忆起这段岁月,仍能感受到当年战火中的奋勇与坚韧,每一寸泥土,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分量。 全面抗战爆发后,滇缅公路作为中国对外作战和接受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其开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行经龙陵、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其中中国境内长959.4公里,全路段超过百分之八十都是崇山峻岭,加之沿途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令人胆寒的瘴疠,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每修筑一段路程,都是对极限的挑战。美国公路工程处的权威人士断言:修筑滇缅公路至少需要三年。然而他们不清楚的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们也无法想象一个民族在身处绝境时所迸发出的生存意志会发挥怎样惊人的威力。面对日寇的穷凶极恶和自然环境的狂暴凌虐,云南20万老弱妇孺上演了悬崖上的生死时速,他们自备干粮,肩挑锄刨、敲石凿山,怒涛浮渡,用最简陋的工具日夜劳作,硬是在悬崖绝壁、峡谷急弯之中打通了一条维系抗战的生命通道,从开始修建到1938年8月30日正式通车,滇缅公路仅用了9个月时间。美国驻华大使詹森也不禁感叹:“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路,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其工程之艰巨宏伟,可同巴拿马运河的工程媲美。” 在成就筑路史奇迹的同时,滇西各族人民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史料记载,在筑路过程中,因公死亡人数不下3000人,因公伤残者达万人之多。总工程师谭伯英日记里的数据同样触目惊心:“平均每推进1.6公里就有3人伤亡,全线土石方量足够绕地球赤道三圈。当3000多具遗体被就地掩埋在路基之下时,这条公路已不仅是交通线,更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纪念碑。”一寸山河一寸血,云南各族人民拼死守护滇缅公路的过程,见证了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在功果桥段,傈子们腰缠草绳在峭壁悬空作业,常有人影随碎石一起坠入澜沧江;在怒江峡谷,17岁的傈僳族姑娘娜姆,坠崖前怀里还抱着5斤炸药,她负责炸开的路段,后来被称为“娜姆崖”;在松山垭口,怀孕八个月的傣族妇女刀玉罕,在塌方中为保护火药箱被落石砸断双腿;最小的遇难者8岁的回族男孩马有禄,他的遗物是给修路的大人们用以垫脚的一只装满鹅卵石的布口袋……美国记者斯诺在《密勒氏评论报》中写道:“这是现代版的长城,只不过建造者手中没有孟姜女的眼泪,只有与死神赛跑的倔强。”滇缅公路通车后,时常遭遇敌机的轰炸,抢修人员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不惜舍身保障公路的畅通,使滇缅公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炸不断的公路”。据统计,在滇缅公路开通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因敌机轰炸阻碍通车的时间仅为短短的13天10小时15分钟。滇缅公路贯通后,3200多名怀揣赤子之心的南洋华侨,毅然放弃优裕的侨居生活,辞老别亲,蹈海归国,组成南侨机工车队,昼夜不停地奔袭在险象环生的滇缅公路上。他们一往无前、舍生忘死,其中1000多人捐躯报国。正是无数坚韧不屈的英灵,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个体的奉献背后,是更宏大的民族协作,滇缅公路的修筑,堪称各民族团结协作的典范。在滇缅公路的修建过程中,滇西地区沿线彝、白、傣、回、景颇、阿昌、苗、傈僳、德昂、汉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均参与了筑路,就连大理、永平等地的中小学生亦曾组织义务劳动加入筑路大军。在年轻力壮的儿郎们走上抗日前线与侵略者殊死搏杀之际,中国滇西老弱妇孺成为了修建滇缅公路的主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早日筑成这条维系抗战大业的“输血管”和“生命线”,成千上万的云南各族人民舍生忘死,毁家纾难,以血肉铺就了这条千里漫漫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的修筑,不仅凝聚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更铸就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滇缅公路的修建增强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战时滇缅公路的筑建,既为以民族主义为旗帜的社会动员和政治整合提供了丰富立体的个案,也为云南各少数民族重返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凿了一条通道。决定筑建滇缅公路的决策,虽是战时应急策略,但也体现了国家矢志抗日,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勇气,并为此作了积极的政治和社会动员,强化了公路沿线民众国家认同构建所需要的国家主权观念、公民主体意识和“我者”与“他者”身份识别的民族意识。不仅如此,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的修筑所带来的流动性以及对时空格局的重新塑造,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为构建国家认同和强化民族意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滇缅公路的修建,还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云南与国家内地的紧密联系度,进一步增强了云南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作为筑路的主力军,滇西各族人民在烽火硝烟中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自身应尽的义务,“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意识油然而生。滇缅公路的修建,极大提升了云南少数民族在国家中的存在感。曾经长期遭到忽略的边远鄙陋之地,一下子成为了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要地,长期驻守此地的少数民族,因为滇缅公路的筑建,逐渐有了对国家的归属感。各民族间史无前例地主动交融,促进了对“国民”身份共同体的归属认同。在此过程中,“少数族群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其中的机会和比例显著提升,中华民族的包容力和凝聚力也随之进一步提升。”随着滇缅公路的修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愈发彰显,国家意识日渐加强,各族人民的同心力与向心力也同步提升。 滇缅公路的修建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抗战时期,共同的命运和利益使各族人民彼此接纳,由原来不自觉的民族合作走向自觉的民族合作。强敌入侵所引发的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使中国从一盘散沙凝聚成一个战斗的整体。在国难面前,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先的情感认同是达成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在民族觉醒的驱动下,“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滇缅公路沿线民众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认同感和同仇敌忾之气,他们用爱国行动佐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参与筑路的各族人民为了同一个信念——“抗日救国”而走到一起,汇聚成了一道亮丽的“全民族抗战”风景线。不论是相忍为国的普通民众,还是抛家舍业的南侨机工,无不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不容欺辱!爱国不分你我!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为世界呈现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宏伟景象,在共同筑路、护路、用路的过程中,沿线民众和南侨机工共克时艰,真切获得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共同记忆和历史经验,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民族关系,在族群意识之外有了大中华的概念,提升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华民族雄伟壮丽的抗日战争史诗中,滇缅公路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滇缅公路背后不屈的抗争、感人的故事,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时所激发的顽强意志,也蕴藏着一个民族破茧成蝶、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码。那些孕育于滇缅公路中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郝士艳王海云作者分别系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云南省统战理论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
本文来源:云南网 |
上一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寸性奇:为国战死,无憾此生 下一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