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佤山资讯 通知公告 党建信息 文化旅游 文明西盟 专题栏目 音频视频 热点转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民族团结 | 快收藏学习!西盟县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试题

来源:西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时间:2023-04-29 阅读:


0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0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03、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0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0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06、推动各民族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07、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

0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1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1、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水平高低,一律平等。

12、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

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14、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15、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重点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16、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长久之策、固本之举。

17、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四个共同”是:①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②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③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④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18、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19、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2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21、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2、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天祝藏族自治县。

2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费孝通提出的。

24、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党的十九大写入党章。

26、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

2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8、中国自秦汉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9、在文学方面,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3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

3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显示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地域性特征。

32、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历史。

3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34、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保证。

35、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36、《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37、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38、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我省唯一一个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地区。

39、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4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

41、纵观中华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流。

4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44、印在人民币上的我国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藏文、蒙文、维文、壮文。

45、1983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46、有这样一段彩铃“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歌词寓意是中华人民国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47、西盟佤族自治县建县是1965年。

48、我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49、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50、我国的根本民族政策是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5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保证。

52、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

5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是占64%。

54、我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

55、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6、处理民族方面的人民部矛盾的总的原那么是团结——批评——团结。

57、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开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58、“白药”是彝族医生曲焕章研制的。

59、在我国公民个人的民族成份依据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来划定。

60、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61、蒙古族有着“游牧民族”之称。

62、“三股势力”不包括邪教非法势力。

63、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64、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内蒙古自治区。

6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共分三级。

66、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

6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

68、云南省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为世居民族。

69、民族主义表现为民族至上的原则方面。

70、我国“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71、“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根底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7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

74、“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75、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

76、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根本特征中和谐是本质。

77、“婚姻法”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

78、中华民族是古往今来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的总称。

79、基督教又称耶稣教。

80、“三歌”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荣耀啊,中国共青团”、“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81、民族问题是指导民族从形成开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82、民族观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 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8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

84、我国年满20周岁者不能再更改民族成份。

85、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8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每年举行1次。

87、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88、中华人民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关选举产生。

89、中央人民政府是指国务院。

90、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91、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92、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93、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各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94、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让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个人自由选择。

9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96、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97、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98、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99、所谓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并且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资格。

100、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尊重当地自治机关的自治权,遵守当地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规章,接受当地自治机关的监督。

101、生产力是社会当中最革命、最活泼的一种力量,而其中最活泼、 最能动的要素是人。

102、少数民族歌曲表达的民族特征是共同心理素质。

103、我国在1993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104、“四个人人”指的是人人讲民族团结,人人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懂得民族政策,人人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105、实施“双语”教育的意义是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06、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织居住。

107、团结的“五个互相”指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10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农村建立“三个必须”是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10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0、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的“五爱”公德是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111、我国以回族、藏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五个民族名称命名了省级建制的自治区。

112、实施的民生“六大工程”包括教育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全民安康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城乡安居工程、扶贫解围工程。

113、民族问题的特点是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本文来源:西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一篇: “五一”小长假 这份倡议书请查收
 下一篇: 西盟县“五一”假日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倡议书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2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3700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