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佤山资讯 通知公告 党建信息 文化旅游 文明西盟 专题栏目 音频视频 热点转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佤山资讯
 
一线看发展丨西盟:生态稻鱼跃出增收路 佤乡好物俏销云平台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11-24 阅读:

稻田鱼跃稻浪香,云端带货产销旺。在西盟,以稻鱼综合种养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与妇联牵头的直播助农创业计划双向赋能,以“稻渔共生”夯实产业根基,用“云端带货”拓宽增收赛道,让佤山儿女在“田间+云端”的双重赛道上实现增收致富,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稻渔共生:一亩田收获“生态双红利”

站在自家稻田边,勐梭镇秧洛村农户扎给看着渔网中欢腾跳跃的鲤鱼,脸上写满喜悦。“以前单种水稻,现在‘稻下养鱼’,一亩地能有两份收入!”扎给笑着说。

图片

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2025年测产数据显示,扎给家的示范田每亩产鱼量达50公斤,加上优质稻谷收益,综合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近3倍。这背后是“稻护鱼、鱼养稻”的生态智慧——鱼儿捕食害虫、啃食杂草,粪便化作天然肥料,水稻则为鱼儿提供阴凉栖息之所,形成闭环循环系统。

“该模式不仅让稻谷和鲜鱼达到绿色标准,更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了土地的综合效益。”勐梭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凯说。

图片

为推动生态种养模式落地生根,勐梭镇采取“政府补贴+技术指导+农户参与”机制,将稻鱼综合种养项目推广至3个行政村,覆盖214户农户、800余亩田地。镇政府统一采购优质鱼苗,按每亩3.2公斤标准足额发放,同时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从鱼苗投放、日常管护到病害防治,为农户提供“手把手”全程指导。经过三个多月的生态培育,稻田里的鱼儿膘肥体壮,水稻也因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品质升级,真正达成“稻渔双赢”的良性循环。

目前,全县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已扩展至1000亩,覆盖五个乡(镇)400余户群众,预计实现产值60万元,每户年均净增收近2000元,让“靠田吃田”的农户切实收获生态红利。

云端带货:小屏幕架起“致富桥”

“这款佤族织锦背包,都是姐妹们手工缝制的。这款古树茶,采用传统工艺炒制,香气醇厚!”在“她乡好货”助农直播间里,身着佤族服饰的主播们一边展示茶叶、咖啡、蜂蜜、佤味牛皮、佤族织锦等特产,一边唱响原生态佤族歌曲,分享产品背后的民族故事,直播间互动热度持续攀升。

图片

这场火热的直播带货,源自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支持、云南省妇联与普洱市妇联联合承办的“益起为她 逐梦芳华@她创业计划”——“她乡好货”直播助农专项活动。作为妇联赋能女性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该计划为西盟县返乡女青年、农村妇女搭建了创业增收平台,通过免费提供直播场地、设备支持和专业培训,让“指尖技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

图片

为让收益更多惠及农户,直播团队创新采用“农户+合作社+直播间”模式,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特色农产品,去除中间流通环节,使农户到手价较传统收购渠道提高20%以上。首场直播仅2小时,订单量突破110单,销售额达4800元。如今,越来越多的佤族妇女加入直播团队,在传承佤族织锦等非遗技艺、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了“居家创业、灵活增收”。网友们的热情留言刷屏直播间:“佤族织锦太精美了,想给妈妈买一个佤族包。”“佤味牛皮味道正宗,已经回购好几次了。”

多元融合:产业协同激活乡村振兴新功能

从“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到“云端带货”的数字赋能,从政策扶持到妇联搭台,西盟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今,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佤族群众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受益,乡村产业更具活力、民族文化更富魅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一幅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边疆大地徐徐铺展。(记 者丨魏妮楠 通讯员 岩义党)


本文来源:西盟云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十三届县委常委会第134次会议强调:筑牢安全底线 保障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印 |  关闭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21  视听许可证:125420039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3700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