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佤山资讯 通知公告 党建信息 文化旅游 文明西盟 专题栏目 音频视频 热点转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佤山资讯
 
一线看发展丨西盟:初冬时节豆满架 “冬闲田”变“增收田”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11-17 阅读:

初冬时节,西盟县的2300亩无筋豆迎来丰收。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新厂镇新厂村三组村民岩甩砍一家已踩着露水,钻进一人多高的豆架间。翠绿的无筋豆挂满枝头,在初冬暖阳下闪着光,岩甩砍抬手一掐,豆荚“啪嗒”落入筐中。“头茬豆子卖了6000多元,全部采完能有一万多元!”岩甩砍抹了把汗,笑声爽朗。不远处,新厂村四组副组长李霞和丈夫背着喷雾器,正给豆田灌根肥。“每隔两天采一轮,得让豆子‘吃饱’才肯多结果!”李霞打趣道。

图片

这小小豆田里溢满的丰收喜悦,正是西盟县冬农产业崛起的缩影。以往初冬时节,稻谷归仓后,田埂上只剩枯草和寒风,村民们猫冬在家,盘算着来年的生计。如今,这块“冬闲田”成了“增收田”。背后,是一场“订单农业+一地多收”的产业变革。

图片

订单农业:织就产销“双保险”

岩甩砍是新厂村三组的老农户。过去,他家的田地冬季总闲着,“种点青菜也卖不出价”。2018年,镇里推广“企业+农户”模式,开始探索无筋豆种植,那时他还在犹豫,但看到越来越多村民靠着无筋豆种植挣到了钱,他也心动了。2021年,他试着签了订单。“公司包种子、化肥、地膜,教技术又包销路,我们只管把豆子种好!”经过几年种植,岩甩砍已经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去年他家种的1.9亩无筋豆因管理得好,收入达到了12000元,村民们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以前冬天蹲火塘闲得发慌,现在忙得踏实——钱袋子鼓了,心也亮堂!”新厂村三组村民岩甩砍感慨道。

图片

订单农业的“保险绳”,源于企业全程护航。新厂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林绍蔚指着连片豆田解释:“我们巧用冬季农闲田和光热资源,引入龙头公司建联农带农机制。”企业统一配发农资、派技术员驻村,还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农户零风险种豆,品质由企业把控,豆子直供省外超市。“光无筋豆一项,全镇380户豆农户均增收0.75万元。冬田不再‘沉睡’,反成增收新引擎。”林绍蔚说。

2025年,新厂镇无筋豆种植规模达764亩,覆盖380户豆农,自10月31日开采以来,全镇已收购200余吨豆子,预计总产值286.5万元,户均增收超7500元。

图片

轮作模式:土地生金的“时空魔法”

新厂村四组副组长李霞家的豆田藏着更大的智慧。灌完根肥,她掀开地膜一角:“瞧这土!以前种完玉米就板结,现在松软得像发糕。”秘密在于“稻谷/玉米+无筋豆+无筋豆”轮作:早稻收后连种两季豆,一年三收不歇地。“开花时施坐果肥,采摘期再补灌根肥——豆子能采一个多月!”她家亩产从1吨提到1.8吨,收入年年涨。

图片

这种“一地多收”模式,正是西盟县冬农产业的核心理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艳春介绍:“全县推广科学轮作,2025年冬季至2026年春季,预计完成冬农种植1.1万亩,预计产值2431万元。”其中,无筋豆2300亩占大头,西盟米荞、苤菜根等特色作物“组团”上阵。轮作技术解决了土地闲置难题,通过“豆稻”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同时豆秆还田增加肥力,实现了“用养结合”。张艳春算了笔账:“覆盖2586户,户均增收9400元。大春抓粮保饭碗,小春拿钱鼓腰包——冬农真成了‘增收田’!”

夕阳西下,新厂村的豆子堆成小山。岩甩砍和李霞擦着汗相视而笑,卡车正将“金豆子”运往外地。这片曾冬眠的土地,如今在豆架间勃发生机。

图片

西盟县冬农产业正以“订单保收益、轮作增效益”的双轮驱动,让1.1万亩冬闲田化作“绿色银行”。产业兴旺的种子已播下,增收的画卷才刚起笔,暖阳洒过豆田,一幅“粮仓满、钱袋鼓”的乡村新景,正随豆香漫向远山。(记 者丨刁弘智)


本文来源:西盟云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西盟:联合齐发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打印 |  关闭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21  视听许可证:125420039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3700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