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从扛土枪戍边到乡村振兴先锋:小新寨红旗民兵排的精神传承与时代新生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10-30 阅读: |
“自1968年以来,我们小新寨红旗民兵排配合边防部队共参与11次战斗,俘虏21人……”在西盟县岳宋乡岳宋村小新寨,73岁的老民兵娜龙声音洪亮,眼神坚定。围坐在她身边的,有村民、边境民警,也有身着迷彩服的年轻民兵。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她口中娓娓道来,仿佛就在昨日。
18岁加入红旗民兵排,19岁担任女排副排长,20岁入党——娜龙的人生轨迹,与这支英雄的民兵队伍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残匪经常偷袭寨子。为了保卫家园,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红旗民兵排。”她回忆道,“条件艰苦,没有先进武器,我们就拿着土枪、砍刀,跟着边防部队在山林里潜伏巡逻,在寨子里站岗放哨。” 一个个真实的战斗细节,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戍边往事,让在场所有人无不为老一辈民兵英勇无畏的精神所动容。
左一娜龙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处边境的西盟县解放初期,小新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盘踞在缅甸的国民党残匪隔山相望。为保卫边疆、巩固政权,1958年,在边防部队帮助下,小新寨成立了民兵小组,1967年正式组建民兵排。 “我们红旗民兵排分男女两个排。”娜龙说,“除了站岗放哨,还带领大家开展生产劳动,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这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队伍,既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队,也是建设边疆的突击力量。
1969年12月,在云南省首次“学代会”上,民兵排被授予“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称号,被省军区荣记集体一等功;1974年11月,再获省革委会、省军区联合记功,事迹在全省推广。一面“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锦旗,至今仍在诉说着当年的荣光。
时代变迁,边境安全环境日新月异,但红旗民兵排的精神底色从未褪色。岩达,岳宋村武装干事,作为红旗民兵排的后代,他从小听着先辈故事长大。如今,他成了寨子里红旗民兵排纪念馆的讲解员。 “红旗民兵排不仅是岳宋乡的‘红色名片’,更是镌刻着先辈精神的‘活教材’。”岩达说,“当年他们为守护家园流血牺牲,每一段故事都是对‘忠诚’与‘担当’的最好诠释,我们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日的岳宋乡,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边境巡逻路上,总能看到民兵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让这面鲜红的旗帜在新时代的边疆大地上高高飘扬。 岳宋乡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张晓军介绍,当地将红旗民兵排的故事融入民兵日常训练和全乡红色教育:“我们组织‘重走先辈路’实践活动,邀请老民兵讲述战斗经历,让年轻人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把先辈精神接力传承下去。” 半个多世纪以来,岳宋人民不断传承弘扬小新寨红旗民兵排的优良传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守护界碑、巩固边防的同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边疆和谐稳定,助力乡村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从扛土枪戍边到当振兴先锋,这支英雄队伍的旗帜,依然在时代春风中猎猎作响。(记 者丨奚川江) |
| 本文来源:西盟云 |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一场宣讲话团结 一次学习践嘱托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开展主题宣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