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西盟:石榴花开满边寨 民族团结谱新篇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10-21 阅读: |
七十多年前,拉勐、李保等民族代表在西盟佛殿山垒石盟誓,将“永远跟共产党走”的誓言刻进了佤山儿女的血脉。如今,民族团结盟誓塔静默矗立,见证着西盟各族群众携手谱写新时代的团结乐章。 金秋十月,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金黄的稻谷,金黄的玉米,一茬茬被采收,致富带头人娜能正带领着村民忙碌在田间地头。 “丰收就该和更多的人分享,我希望各族人民都能够来到西盟、来到永俄,看一看如今边境群众的好日子。”作为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娜能如今已经成为村里村委会主任,带领着村里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这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永俄寨依托‘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旅游兴村的振兴新路。”娜能介绍道。 如今的永俄寨,立足资源禀赋,以特色村寨为核心,联动佤山天池、民族团结盟誓塔等自然人文景观,系统性挖掘佤族民俗、原生态歌舞与民间传说,积极传承佤族织锦等传统技艺,不断夯实乡村旅游的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村寨拓展边关风情游、红色文化游、民族体验游、养生休闲游等多元业态,推动“文化资源”向“品牌效益”转化。 “现在的永俄寨,汉族游客跟着佤族学跳圈圈舞,拉祜人家教我们做粑粑,各族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娜能翻开手机,屏幕上正是她与各族游客十月新米节时,一起过节的幸福景象。她笑着说:“盟誓塔见证了七十多年前的誓言,如今我们用行动续写着新的民族团结故事——让每个来过的人,都带走一份‘西盟味道’,留下一段‘佤山情缘’。” 近年来,西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强化党建引领,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建总体布局,通过党员示范岗、责任区等机制带动各族群众共建民族共同体,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以紧扣“五个认同”,通过文明实践、非遗保护、文艺创作等方式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一条心”精神家园;以创新为载体,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打造“七进”示范亮点,共绘“一幅画”促进交融;以聚焦共同富裕,发展“蔗林果”特色产业带动3.85万人转移就业,建成14个边境幸福村,凝聚“一股劲”推动现代化;以完善治理体系,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法治宣传与民族事务融合发展,织密“一张网”提升治理效能;以防范风险,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筑牢“一道墙”维护稳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而马散村就像是一个缩影,生动诠释着西盟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县累计开展民族团结宣讲600余场,连续四年获评全国信访“三无”县。 “我们勐梭村是全县唯一的傣族村落,如何携手各族群众共同奋进,共同建设民族团结和谐家园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勐梭镇勐梭村农家院子里,一张圆桌,一杯清茶,“幸福勐梭”宣讲团成员岩胆与群众团团围坐。小院宣讲,声声入耳,西盟民族团结的故事娓娓道来。 岩胆说:“我们勐梭社区紧扣‘五个认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七+N’活动,发挥基层宣讲团‘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而在县民族小学,则是成为了民族团结故事的鲜活载体。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孩子们在佤族、傣族、拉祜族建筑风格的读书亭里诵读经典,在编创的校园民族操中舞动青春。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幼小心灵中深深扎根。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民族,大家在一起学习、玩耍,特别开心,就像一家人一样。”学生周宁珂兴奋地说。 从县民族小学的“阳光分班”到“红色文化+民族团结”发展模式,从勐梭社区的“双语服务”到班箐村的“拉勐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在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的石楼前,佤族老人岩相太哼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手指轻抚手中的独弦琴。这位经历过从“穿不暖、吃不饱”到人民安居乐业的老人,如今最爱给村里孩子们讲拉勐进京见到毛主席的故事:70多年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字代表拉勐、李保回到佤山后,举行了阿佤山区各民族团结保家卫国大会。在大会上,他们每人捡起一块石头垒起了一座塔……我们佤族人就像盟誓塔下的石头,一块块摞起来才立得稳。(记 者丨李毅) |
本文来源:西盟云 |
上一篇:
十三届县委常委会第130次会议强调: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务实作风冲刺年关重点任务 下一篇: 中国旅游集团2025年度西盟县“希望之星”好老师培训项目珠海行圆满收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