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西盟:从末梢感知到枢纽辐射 “小中心”撬动“大治理”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08-29 阅读: |
前不久,西盟县勐卡镇勐卡社区发生一起夫妻矛盾纠纷。叶朋因与丈夫发生争执,镇综治中心立即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等成立调解小分队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明晰双方诉求,还耐心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最终促成夫妻和解。如今时隔月余,调解小分队回访时,看到的是夫妻促膝笑谈的温馨场景,这成为西盟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调解员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教会我们经营婚姻的道理。”勐卡社区居民叶朋的感慨,道出了这起纠纷化解的深层价值。 近年来,西盟县通过三级综治中心“网络”,创新打造基层治理的综治末梢感知体系。以综治小中心为枢纽,充分发挥其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龙头效应,形成分级负责、层层过滤的治理新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为边疆地区平安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样本。 勐卡镇党委副书记、综治中心主任张国强介绍:“勐卡镇为突出发挥实战处置功能和化解矛盾风险的主阵地作用,重点在深入排查、收集汇总、研判分析、分流交办、调处化解、包保稳控等方面,建立起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综治中心是多元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服务重点群体、防控社会治安风险的关键抓手,是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群众诉求的重要平台。 在力所乡力所村,网格员娜前每天奔走在橡胶队组的田间地头,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她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西盟县突出便民利民惠民导向,搭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收集、诉求表达渠道。在创新开发综治中心平台,鼓励引导群众上报身边各类矛盾隐患及有关民生诉求的同时,通过村两委干部、社保会、调解委成员、驻村队员、法治副村长、基层治理专干、网格长(员)等全面排查搜集社情民意,及时收集上报各类问题线索、风险隐患,落实防范处置措施。 “作为网格员,就是要持续抓好政策宣传、为民服务、矛盾化解等工作,做群众的好朋友、知心人。”娜前说。 近年来,力所乡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坚持治理稳边,大力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主体”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员的前哨作用,优化调整全乡605个网格,高效开展网格化治理;并推进“微警务单元工作法”,创新推行“四微工作法”(微警务、微社情、微联调、微课堂)和“警务+互联网+边境网格化”治理模式,将群众需求“千条线”与网格服务“一张网”有机衔接,全乡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100%。 “过去调解纠纷要翻山越岭,现在‘四微工作法’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岩温相介绍,力所乡紧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联合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扎实开展边境模范系列创建活动和平安建设,切实做到矛盾在一线化解、平安在一线守护、固边在一线落实。 当夕阳为西盟山水镀上金边,阿佤山群众并肩劳作的身影,恰是西盟基层治理成效的鲜活缩影。从“三级综治中心”的联动机制到“网格化”管理的末梢触达,从“四微工作法”的创新实践到民族团结的边疆画卷,西盟县正以神经末梢的敏锐感知与枢纽节点的辐射带动,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边疆篇章。(记 者丨李毅) |
本文来源:西盟云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国门绿灯常亮 勐康边检站大黑山分站连续2天开通“绿色通道” 救助外籍伤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