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一线看发展丨西盟:科技“双翼”振“蔗”兴 “甜蜜事业”提质增效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08-21 阅读: |
正值雨季,丰沛的雨水、充足的阳光给正处于拔节生长期的甘蔗带来了生长的力量。在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1200余亩的连片甘蔗基地里,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正低空掠过翠绿的蔗梢,细密的雾状药剂均匀洒落。 “每次飞行5至7分钟,作业面积8至10亩,高度控制在3至4米,既不伤苗又能把药打均匀!”植保无人机飞手尼新壶操控着遥控器,黝黑的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这片西盟县最大的连片甘蔗基地,从年初的机耕机种到如今的植保无人机飞防,全程机械化管护让甘蔗茎秆挺拔、叶片舒展。这场“科技革命”正从马散村的田间地头延伸至阿佤山的每个角落,从传统蔗田迈向现代化糖厂,为当地支柱产业甘蔗注入“智慧动能”,推动“甜蜜事业”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历史性跨越。 田间地头的科技蝶变 “过去20个人忙一天,顶多耕20亩地;现在两台甘蔗种植机,几天时间就搞定1200亩!”站在自家连片甘蔗基地旁,种植大户徐御街望着高自己一头的甘蔗,算起了“效率账”。今年初,这片1200亩的基地实现机耕机种全覆盖,如今无人机飞防又成了“标配”,从种到管全程机械化让他省心不少:“机耕深松40厘米,保水保肥;无人机喷药均匀,病虫害少了,预计亩产比人工种植管理增加两成!” 科技赋能的成效,在勐卡镇莫美村十组的蔗田里同样显现。村民岩松拨开一片蔗叶,指着茎节处的虫眼笑着说:“以前背着药桶打药,不仅累人,虫子还杀不干净。今年用植保无人机飞防,10亩地10多分钟就打完了,你看这叶子绿油油的,蚜虫、螟虫基本看不见!”他坦言,起初担心植保无人机“喷不匀、伤苗”,如今亲眼看到甘蔗长势比往年好,心里乐开了花。“每亩地糖厂给10元飞防补助,自己只用出35.06元钱,来年肯定接着用!” “县上有良种良法补贴,糖厂还有飞防补助,村民种蔗积极性高得很!”勐卡镇马散村监督委主任扎妥蹲在田埂边,望着田里长势喜人的甘蔗说。“过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看到种蔗能赚钱,不少人回来包地种。我们计划明年再扩种600亩,把撂荒的地都盘活!” 西盟县农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赵波介绍,为破解甘蔗产业发展难题,2020年至2024年,县里累计投入4320.19万元,用于发放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覆盖率达100%。同时,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管护,逐步构建‘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闭环,全力推动甘蔗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助农增收。 糖厂车间的产能跃升 从马散村的蔗田驱车45公里,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产能升级改造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搅拌机轰鸣作响,工人正在安装智能化压榨设备,高效高产的智能化工厂已初具雏形。“项目主体工程完成70%,12月底就能投产!”糖厂副总经理张邦耀指着施工蓝图兴奋地说,改造后日处理甘蔗能力将从2000吨提升至7000吨,年入榨甘蔗量将突破80万吨。 产能跃升的底气,源于原料保障能力的提升。“飞防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是为了保障原料质量。通过推广无人机统防统治,甘蔗病虫害发生率下降5%,产量逐年提升,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糖厂农务科片区管理员魏路华给记者算了笔账:糖厂对飞防作业给予每亩10元补贴,农户实际承担费用仅35.06元/亩,较人工防治成本降低20%。“2024年我们首次引入植保无人机,覆盖9601亩蔗田,带动防虫效果提升5%,工作效率提高25%,甘蔗成熟度更均匀,杂质更少,入榨量也较上一榨季增加了11万吨。” 科技赋能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农民的钱袋子里。2024/2025年榨季,西盟县甘蔗入榨量共35.82万吨,其中:国内28.14万吨、境外7.68万吨,较上一榨季增加1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8944.1万元,工业产值16257.41万元,受益甘蔗种植户约6099户22895人,户均收入14664元。 夕阳下,马散村的蔗田泛着金光,植保无人机掠过蔗梢留下淡淡药雾。从田间的“科技翅膀”到工厂的“智能引擎”,西盟县正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让传统甘蔗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结出“甜蜜硕果”。未来,随着科技与土地的更深融合,西盟佤山的“甜蜜故事”必将书写出更动人的篇章,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记 者丨刁弘智 吴元皓) |
本文来源:西盟云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西盟县人民医院举行第八个“中国医师节”颁奖典礼暨文艺汇演活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