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佤山资讯 通知公告 党建信息 文化旅游 文明西盟 专题栏目 音频视频 热点转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佤山资讯
 
西盟:45名佤族织锦非遗能手同台竞技 展现民族团结新风采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05-19 阅读:

image.png

近日,一场别具一格的佤族手工织锦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竞赛在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精彩上演。来自西盟县7个乡(镇)的45名织锦能手齐聚一堂,用手中的织机精心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画卷。

图片

竞赛现场,紧张热烈的氛围弥漫开来。选手们全神贯注,在事先准备好的织锦半成品上,用灵动的手指在经纬之间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织出构思好的图案,仿佛在演绎一场指尖上的舞蹈。经过2个小时的激烈比拼,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参赛实物作品惊艳亮相。随后,竞赛组委会评审专家组根据评审标准,从文化特色、技术性、设计创意、可推广使用价值等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分,最终一、二、三等奖各归其主。

图片

图片

“这次竞赛对我而言,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遇。我自幼便对佤族织锦心怀热爱,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这门技艺。通过这次比赛,我见识到了其他选手的高超技艺,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比赛过程中,我不断调整状态,一心只想把最完美的作品呈现出来。能够荣获一等奖,我倍感荣幸,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佤族织锦的信念。”来自西盟县翁嘎科镇班弄村的年轻选手娜配谈及参赛感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自翁嘎科镇班弄村的娜龙,是市级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看着越来越多像娜配这样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到织锦产业中来,她感慨万分:“佤族织锦是我们民族的无价瑰宝,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深情。曾经,我一直忧心这门技艺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但如今,看到赛场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佤族织锦的光明未来和无限希望。她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创意,让这门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佤族织锦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娜龙的话语中,满是欣慰与殷切期许。

而这些来自不同乡镇、不同年龄段选手所带来的崭新变化,也被评审组尽收眼底。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次参赛选手来自不同的乡镇,年龄跨度也较大,从活力四射的年轻选手,到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她们的作品在纹样、色彩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显著的创新。这些创新不仅深度融合了佤族的传统文化,还巧妙地融入了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佤族织锦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我们以织锦为桥梁,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评审组组长刘玉梅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难掩惊喜之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了解,此次比赛由西盟县总工会、西盟县妇女联合会及西盟县群团“联盟”的其他单位联合主办,勐卡镇工会联合会、勐卡镇妇女联合会承办,勐卡镇马散村工会委员会、西盟佤山韵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盟县融媒体中心协办。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次佤族手工织锦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为织锦从业者搭建了一个展示技艺、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更为佤族织锦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相信在像娜配这样年轻一代的热情参与、娜龙这样非遗传承人的悉心守护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佤族织锦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记 者丨刁弘智 郑迎莹)


本文来源:西盟云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从佤山到清华 西盟干部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之旅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2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3700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