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佤山资讯 通知公告 党建信息 文化旅游 文明西盟 专题栏目 音频视频 热点转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佤山资讯
 
《云南日报》专版聚焦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发展巨变!

来源:云南日报 时间:2025-04-28 阅读:

图片

图片

“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走出了一条从原始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之路,绘就了一幅经济跨越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持续稳固、人民幸福安康的壮美画卷。

六十载沧桑岁月,西盟县各族干部群众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经济总量节节攀升、产业集群加速聚集、现代工厂拔地而起、秀美景色点绿成金,发展势头在提速、发展难题在破解、发展动能在积蓄、发展信心在增强,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道上,正以奔跑的姿态笃定前行。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5.07亿元,比1965年增长了1595.8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比1965年增长了537.3倍、936.6倍、757.3倍和574.9倍。

六十载备尝艰辛,西盟县各族干部群众心有所向、不惧路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打造出中国减贫的“西盟案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向着更高目标攀登,“蔗林果”3个主导产业从基地到工厂实现全面发展,橡胶、茶叶、咖啡等传统产业稳固提升,肉牛、速生丰产林、坚果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每年约3.8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佤味牛皮”“西盟坚果”等地标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

六十载风雨兼程,西盟县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坚持把“共建美好家园”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持续深挖独特资源,补齐短板弱项,在城乡发展水平上寻求更大突破,实现了从边陲小城到“幸福佤山”的华丽蝶变。在六十年艰苦建设中,当地谋划推进大批惠民项目:交通方面,瑞孟高速西盟段建成通车,农村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户户达;民生保障上,安全饮水、电力供应、邮政服务、网络覆盖均达100%;农业发展中,9.86万亩农田灌溉无忧。同时,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房升级改造完成,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广泛覆盖,配套管理机制持续完善。东西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升。

六十载只争朝夕,西盟县各族干部坚守初心、赓续奋斗,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和职业教育渐成体系,教职工人数、在校学生人数较成立初期分别增长14.13倍、5.27倍。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机构数量、床位数量较成立初期分别增长11.4倍、5倍和4.5倍,县医院创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建成运营。佤族织锦等14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涌现出佤部落、司岗里、甩发舞等一批知名文艺作品,各族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日益富足。

六十载岁月变迁,西盟县各族干部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生态屏障更加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常态化开展绿美建设,7家单位获评省级“绿美典型”。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处理设备覆盖率、卫生户厕覆盖率均达标。河(湖)长制市级考核取得“六连优”的成绩。如今,西盟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空气质量指数、森林覆盖率、河湖水质指标始终处在前列,一以贯之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塑造“西盟气质”。

六十载光阴流转,西盟县各族干部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守边为己任、稳边为重点、强边为核心,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强边固边工作。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中共西盟县委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娜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先进典型,“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的铮铮誓言已融入血液、代代相传。在强边固防中,探索实施“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乡村的大小事务纳入在网格、掌控在网格、解决在网格,全县安全感满意度始终处于全市全省前列,力所乡获得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称号。

六十年春华秋实,六十年风雨兼程。回看沧桑巨变,西盟县各族儿女无比骄傲、倍感自豪,广大干部群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续写誓词碑时代故事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在西盟县勐卡镇的佛殿山上,一座由石头垒起的民族团结盟誓塔默默伫立。

图片

多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十多年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字代表拉勐、李保回到佤山后,和其他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民族代表及中央边疆民族访问团举行了阿佤山区各民族团结保家卫国大会,当地头人和民族群众3000多人参加大会。在大会上,他们每人捡起一块石头垒起了一座塔,以表达佤山各族人民要像这些石头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永远跟着共产党,海枯石烂不变心,被群众称为“民族团结盟誓塔”。

时光流逝,丰碑如磐,誓言永恒。去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西盟县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责任担当,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西盟篇章,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走进勐梭镇勐梭村农家院子,几条凳子,一张圆桌,“幸福勐梭”宣讲团成员岩胆与群众团团围坐。小院宣讲,声声入耳,西盟民族团结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勐梭村是全县唯一的傣族村落,如何携手各族群众共同奋进,共同建设民族团结和谐家园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岩胆说。

紧扣“五个认同”,西盟县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七+N”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久久为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全域创建,生动谱写各民族文化上相互交融、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目前,西盟县先后获命名2个国家级、27个省级、34个市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命名授牌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西盟县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金钥匙”,统筹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工作有机衔接、一体推进、相互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统推进“幸福花开”工程,建成14个边境幸福村。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民生领域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60年来,各民族坚定践行“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的铮铮誓言,走出了一条独具西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佤族织锦:民族瑰宝焕新彩

佤族织锦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智慧,凝聚着佤族妇女手工技艺的艺术精华。

过去,佤族织锦主要用于民族服饰,生产规模小、经济价值有限。为保护这一技艺,西盟县建立织锦技艺传习所,培养年轻传承人,通过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鼓励妇女参与制作。同时,成立专业合作社和文创企业,推动织锦产品市场化。

在西盟县翁嘎科镇英腊村莫美上组,一大早,65岁的佤族村民娜汉已经坐在织机前,双手熟练地穿梭于丝线之间,每个动作都流畅而自然。

娜汉对佤族织锦技艺的追求源于热爱,15岁时她跟随本村寨的织锦能手学习织锦,20岁时便能独立编织出精美的服饰和挂包。几十年来,她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融入每一寸织锦中。如今娜汉的家里,佤族衣服、筒裙、腰带、挂包、床单等产品应有尽有,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不断精进技艺的同时,娜汉还热衷于佤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教学活动,将手艺传授给儿媳和寨子里的妇女们。她邀请各村寨的织锦能手来工坊交流授课,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织锦培训,提升大家的技艺水平。同时,她还前往上海、杭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学习刺绣、印染等工艺,将新的技艺与佤族织锦相结合,使佤族织锦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赋予了佤族织锦新的生命力。如今,娜汉已从一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长为国家级传承人,守护着佤族文化的火种。

在传承基础上,西盟注重佤族织锦的市场化创新。佤族织锦传承人李宪兰成立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将传统织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围巾、披肩等新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我希望能让佤族织锦走出大山。”李宪兰说。

2022年,李宪兰推出的佤族织锦新产品佤族香包、化妆镜,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佤族织锦技艺创新的肯定,也为佤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目前,全县佤族织锦从业人员超4000人,年均增收9000余元,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达2169万元,未来佤族织锦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开创边疆治理新风貌

近年来,西盟县积极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施精细化网格管理,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点问题,打造具有西盟特色的边境大治理体系,为推动边疆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环境。

图片

西盟被命名为佤族木鼓舞、甩发舞之乡。

在西盟县新厂镇永广村一组,网格员岩保每天都在负责的网格微信群里处理群众的各种诉求,大到矛盾纠纷,小到带群众去办理各类手续。

为方便村庄管理,永广村一组将农户划分成6个四级网格,把群众基础好、有公心、有威望的党员、群众选为网格员,着力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网格、矛盾不激化、协商就解决”的基层治理目标。

“我们有事解决不了的都会跟网格员说。前不久我们家小孩出生要落户口,我不知道要怎么去打证明,要带什么材料去办,就和网格员说了,他亲自带我去办,几分钟就办好了。”村民呢当说。

用小网格连起“大民生”,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近年来,西盟县探索出“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科学设置网格、合理配置网格员,全县共优化调整网格482个,依托网格化实现精准排查化解、精细服务管理,做到责有人担、事有人办,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走进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村道与石砖砌成的小花园,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这份改变,源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当地探索出垃圾清运“微模式”,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这一“小切口”发力,有效激活乡村治理新风貌。

图片

通过“村集体+党支部+农户”的清运模式,采用“红黑榜”、积分制,促使村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政府搭台建成垃圾清运公司,深度捆绑企业经营效益与集体经济收益,构建环境卫生利益共同体,破解了群众不愿为环境卫生买单和垃圾无人清运的难题。目前,力所乡共建成垃圾清运点78个,覆盖村民小组47个。

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村民幸福更有质感。西盟县持续深化“管理+服务+治理+联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法治、德治、自治结合的方式,走出边疆治理新路子,不断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佤味牛皮:从深山美食到亿元产业

在滇西南的苍翠群山中,西盟县的佤味牛皮正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往昔摆放在村寨集市的地摊小吃,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日均斩获1.3万笔订单的网红爆款;曾经乡野餐桌上的质朴风味,已然发展成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规模产业。佤味牛皮的“出圈”,既是民族风味与现代产业融合的鲜活范本,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自古以来,牛既是佤族群众农耕劳作的得力伙伴,也深深融入其饮食文化。2010年,西盟县中课镇的佤族群众中流行起小吃“佤味牛皮”:用泉水煮熟牛皮后,配以佤族特有的麻辣调料凉拌,牛皮变为软糯筋道、香辣可口。凭借独特风味,佤味牛皮从深山摊点走向县市商超,成为热销商品。乘着“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东风,村民叶冲、哎霞等开设工坊扩大生产,将产品推向全国。2020年,叶冲的生产工坊单日营业额最高达15万元,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2020年,返乡青年叶肖带着500元创业资金,成立西盟佤味传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她带领团队专注于佤味牛皮的研发与市场推广,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成功打开产品知名度。随着产业快速发展,企业遭遇场地、资金等发展难题,为此叶肖联动县内企业和本地工坊,采取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厂房、本地工坊提供人工原料、公司提供技术资源的模式,打通发展瓶颈、带动群众增收、增加集体收入。2024年,西盟县佤味牛皮加工企业销售额达1.1亿元,带动务工426人次,村集体增收60万元。

为适应市场变化,县里还成立供应链管理公司,吸纳本土青年和带货主播,前往食品产业发达地区取经,优化生产工艺,构建“加工企业+商超+电商”产销模式。如今,佤味牛皮日均订单超1.3万笔,月均销售45万余瓶,成为富民富县的标杆产业。

西盟县秉持绿色、零添加理念,构建起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全流程闭环车间严格把控原料从进厂到包装出厂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研发推出低盐、低脂、富含高胶原蛋白的系列产品,成为“云品出滇”的亮眼名片。2021至2024年间,佤味食品产量从21.7吨飙升至850吨,年均增长率达225.7%,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缅甸等周边国家。


本文来源:云南日报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直播预告丨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华民族一家亲”慰问演出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西盟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2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龙潭路245号 电话:0879-8343700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