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西盟佤族自治县喜庆成立60周年——感恩奋进兴边疆 牢记嘱托启新程
来源: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4-26 阅读: |
“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走出了一条从原始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之路,谱写了一幅经济跨越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持续稳固、人民幸福安康的壮美画卷。 六十载沧桑岁月,西盟县各族干部群众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曾经的西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各族人民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狩猎采集、一穷二白、与世隔绝的生产生活。 在60年的艰苦创业中,一代代西盟人民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5.07亿元,比1965年的219.6万元增长了1595.8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比1965年增长了537.3倍、936.6倍、757.3倍和574.9倍。 今天的西盟,经济总量节节攀升、产业集群加速聚集、现代工厂拔地而起、秀美景色点绿成金,发展势头在提速、发展难题在破解、发展动能在积蓄、发展信心在增强,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道上,正以奔跑的姿态笃定前行,力求在经济发展中作出“西盟贡献”! 六十载备尝艰辛,西盟县各族干部群众心有所向、不惧路远,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曾经的西盟,各族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脱贫攻坚开始前,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36.6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 在60年的艰苦奋战中,西盟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在中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西盟案例”。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蔗林果”三个主导产业从基地到工厂实现全面发展,巩固发展好橡胶、茶叶、咖啡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肉牛、速生丰产林、坚果”等主导产业,每年约3.8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始终做到脱贫人口零返贫,非贫困人口零致贫,“佤味牛皮”“西盟坚果”等地标产品争相迸发。 今天的西盟,乡村振兴越来越有效,产业发展越来越提速,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正坚定不移地把那些难而正确的事、难而重要的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努力用更加丰满的业绩、更加有力的支撑,在发展中树立有特色的“西盟地标”! 六十载风雨兼程,西盟县各族干部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城乡面貌加速蝶变。 曾经的西盟,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货物靠驮、吃饭靠天,全县只有一条入境公路,各族人民被禁锢在大山里,生产力被封印在原始状态中。 在60年的艰苦建设中,西盟县谋划实施了一大批利县利民的大项目、好项目,瑞孟高速西盟段完成建设,到村、到户道路硬化率、群众安全饮水保障、通电、通邮、通网均达100%,9.86万亩农田实现有效灌溉,群众农房实现迭代升级,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实现较大范围覆盖,配套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东西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不断补齐,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今天的西盟,从筚路蓝缕到惊艳转身,实现了从“边陲小城”到“幸福佤山”的华丽蝶变,坚持把“共建美好家园”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持续深挖独特资源,补齐短板弱项,在城乡发展水平上寻求更大突破,努力在乡村振兴大业中树起靓丽的“西盟样板”! 六十载只争朝夕,西盟县各族干部坚守初心、赓续奋斗,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曾经的西盟,教育空白,医疗滞后,汉语交流不畅,看病靠巴猜、记事靠结绳、物品靠交换。 在60年的艰苦抗争中,西盟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织密民生网,补齐民生短板,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和职业教育渐成体系,教职工人数、在校学生人数较成立初期分别增长14.13倍、5.27倍。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机构数量、床位数量较成立初期分别增长11.4倍、5倍和4.5倍,县医院创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建成运营,医疗事业从“难看病”向“能看病”和“看好病”转变。“佤族织锦”等1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涌现出《佤部落》《司岗里》《甩发舞》等一批知名文艺作品,各族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日益富足。 今天的西盟,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与群众想到一起、干在一块,让每一份合理的诉求都被尊重,让每一件可办可及的实事都能办好,让群众切实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努力将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转化成为幸福的“西盟指数”! 六十载岁月变迁,西盟县各族干部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曾经的西盟,虽然没有重度污染的产业,但各族群众没有生态文明的思想和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乱砍滥伐、乱排乱放、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等情况时有发生。 在60年的艰苦探索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常态化开展绿美建设,7家单位获评省级“绿美典型”。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处理设备覆盖率、卫生户厕覆盖率均超过上级要求。河(湖)长制市级考核取得“六连优”的成绩。 今天的西盟,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空气质量指数、森林覆盖率、河湖水质指标始终处在前列,一以贯之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不断夯实“西盟绿美”这个最大底色,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塑造特有的“西盟气质”! 六十载光阴流转,西盟县各族干部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曾经的西盟,民族首领占山为王、边境一线匪患不绝、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各族群众和各级干部时刻面临着重大抉择和生死考验。 在60年的艰苦努力中,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守边为己任、稳边为重点、强边为核心,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强边固边工作。在民族团结工作中,中共西盟县委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娜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先进典型,“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就怎样做”的铮铮誓言已融入血液、代代相传。在强边固防中,探索实施“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乡村的一切事务纳入在网格、掌控在网格、解决在网格,全县安全感满意度始终处于全省全市前列,力所乡获得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称号。 今天的西盟,各族群众团结和睦、手足相亲、边境安宁、边疆稳固,但安全稳定依然是西盟最大的政治任务,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守祖国疆土”的殷殷嘱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效防范、解决和处置各类安全问题,持续筑牢西南边陲安全稳定的“西盟屏障”! 60年春华秋实,60年风雨兼程。回看60年来的沧桑巨变,西盟县各族儿女无比骄傲、倍感自豪,广大干部群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
本文来源: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倒计时4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