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壮丽辉煌60年 感恩奋进新西盟丨一根甘蔗的“甜蜜答卷”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04-02 阅读: |
开栏语 1965年3月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宣告成立。60年风雨兼程,60年砥砺前行,60年沧桑巨变。在党的光辉照耀下,60年来,勤劳质朴的西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在佤山大地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华章,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生产、从绝对贫困到整体脱贫、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为庆祝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西盟融媒推出系列报道《壮丽辉煌60年 感恩奋进新西盟》,今天一起看《一根甘蔗的“甜蜜答卷”》。 在勐梭镇班母村的蔗田里,蔗苗青翠欲滴。蔗农岩平站在自家120亩蔗田里,专注查看甘蔗长势。 “过去种甘蔗靠天吃饭,头年下种,次年才有收成。”手掌轻拂蔗苗,绿叶摇曳间透出丰收的期许,“如今甘蔗从种植到收割全程有技术指导,加上高效肥,亩产保底5吨,每亩纯收入至少1500元。” 从竹篱茅舍到机械轰鸣,从人背马驮到跨境贸易,60年春华秋实间,西盟县甘蔗产业用甜蜜的脉络,串联起佤山大地的发展年轮。勐梭镇班母村这个曾经刀耕火种的村寨,如今90%以上的农户将甘蔗视为“铁杆庄稼”。蔗田间矗立的新式砖瓦房,见证着5779户蔗农户均增收2万元的致富历程。 “转变始于政策与科技的双重赋能。”勐梭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任张凯介绍,通过良种补贴、机械化推广和技术培训“三部曲”,作为西盟县最大甘蔗种植区的勐梭镇,甘蔗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单产从2吨、3吨跃升至5吨以上。 春日的新厂镇永广村,蔗田里机械轰鸣,深翻开沟、覆膜培土一气呵成。曾经需要全家劳力的耕作,如今仅靠设备便在蔗垄间划出笔直线条。蔗农尼凯龙抚摸着新开垦的田垄感慨:“往年全家种7亩地,要忙活好几天,如今机器一会儿就能开耕完成,省下的时间还能去做些零工,贴补家用。” 而力所乡南亢村帕科三组,台地边缘挥锄补种的蔗农李良友与乡亲们既是传统农艺的传承者,又是机械时代的协作者。他们组成的人机协同“突击队”,让每亩72元的机械化协作劳务收入转化为看得见的幸福。2020年至2024年累计发放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4320.19万元,累计推广良种良法种植8.13万亩。 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榨糖厂的技改浪潮,正为西盟县的“甜蜜事业”注入科技动能。清晨,一辆辆满载甘蔗的货车碾着晨露驶入厂区,自动卸蔗系统迅速卸货。甘蔗原料经过压榨、提汁、澄清、浓缩、结晶等工序,最终化身为甜蜜的结晶。 “未来,糖厂日榨量将提升至7000吨,产能规模扩大至原来的3.5倍。”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良对照着施工进度表说道。技改项目投资3.5亿至4亿元,计划在2024-2025榨季后启动主体施工,预计2025年底竣工。届时,将在西盟县串联起境内外19万亩蔗田的“经济血脉”,推动西盟县成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支点,将边疆地缘劣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六十年风雨兼程,一根甘蔗见证佤山“一步跨千年”的巨变—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种植,从“亩产吨糖田”到覆盖全产业链的“甜蜜事业”。正如蔗农所言:“甘蔗甜两头,根扎佤山,梢连世界。” 当2025榨季的25万吨甘蔗即将转化为1.1亿元产值,西盟县用一甲子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盟县将以境内外预计的19万亩蔗田为纽带,把边疆地缘“劣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在西南边陲趟出一条“蔗田连世界”的振兴新路。(记 者丨李毅) |
本文来源:西盟云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十三届西盟县委第九轮巡察完成进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