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壮丽辉煌60年 感恩奋进新西盟丨西盟:“粮田”变“良田” 夯实现代化农业“耕”基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5-03-24 阅读: |
开栏语 1965年3月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宣告成立。60年风雨兼程,60年砥砺前行,60年沧桑巨变。在党的光辉照耀下,60年来,勤劳质朴的西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在佤山大地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华章,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生产、从绝对贫困到整体脱贫、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为庆祝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西盟融媒推出系列报道《壮丽辉煌60年 感恩奋进新西盟》,今天一起看《西盟:“粮田”变“良田” 夯实现代化农业“耕”基》。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下的西盟县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耕备耕景象。田间地头里,农民们正忙碌地翻耕土地、播种施肥,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田园画卷。60年来,西盟县在农业领域不断探索前行,成功实现了从“粮田”到“良田”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增产变“雷响田”为“高产田” 走进西盟县勐卡镇永业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田块,一条条灌溉水渠纵横交错,田间道路宽敞平坦,大型农业机械自如穿梭。正在田里劳作的永业村五组村民岩汉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田可不像现在这样,地块小且分散,灌溉全靠老天爷下雨,收成很不稳定,那时候真是‘雷响田’。” 曾经西盟县的刀耕火种 2025年 西盟县勐卡镇永业村村民的农田 过去,西盟县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农田缺乏有效的灌溉和排水系统,遇到干旱或洪涝灾害,庄稼往往减产甚至绝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盟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出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 “你看现在,有了完善的灌溉设施,想什么时候浇水就什么时候浇水,再也不用担心干旱的问题了。而且田块规整了,大型机械也能进来作业,省时又省力。”岩汉满脸笑容地说。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这片农田的产量大幅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改善了土壤质量,增强了农田的抗灾能力,让曾经的“雷响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截至2024年,全县耕地面积达到23.2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98万亩,农田水利有效灌溉率达到43.8%。粮食播种面积由1965年的15.5172万亩增长到2024年21.678万亩,单产由1965年的83.46公斤增至2024年201.91公斤;总产量由12950吨增至2024年的43723吨,由旱稻种植为主到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实现了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飞跃。 特色农作物增收变“农闲田”为“增收田” 在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的稻田里,早稻收割后的田垄上,一排排蚕豆藤蔓正攀附着竹架向上生长。莫美村七组村民岩伍蹲在田间仔细检查豆苗长势,笑着对记者说:“以前种完水稻,冬天只能让地‘歇着’。现在采用‘水稻/玉米+无筋豆+蚕豆’模式,一年种三茬,每亩增收上万元!” 这种创新的一年三种模式,是西盟县破解土地闲置难题的关键举措。莫美村与邻近的永业村通过科学轮作,在早稻收割后连续种植两季无筋豆,实现“早稻保粮仓、秋冬增钱袋”。原本闲置的稻田,如今被豆架整齐分割,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豆农引藤、施肥的忙碌身影。村民岩伍掰着指头算账:“头茬豇豆亩产2吨,二茬还能收2吨多,公司按每公斤2.7元保底收购,亩产增收1.2万元。” 在勐梭镇勐梭村大寨一组,则是另一番景象——金黄的灯笼果挂满枝头,与远处青翠的山峦相映成趣。村民岩万正在果园里忙着采摘成熟的灯笼果,他身后的稻田已变身为立体种植区:“水稻收割后种灯笼果,亩产近1吨,企业按每公斤14元收购,去年我家光这一项就增收3.5万元。”这种“水稻+灯笼果”模式,让冬季稻田变身“黄金果园”,亩产值较传统单季种植有很大提升。 为保障特色作物销路,西盟县引入“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机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助力群众增收、拓宽集体经济收入。公司既负责配发种子、化肥,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又负责产品的市场销售,确保了农产品的品质,保障了群众收益。据县农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推广特色轮作面积超1.3万亩,土地复种指数从1.3提升至1.6。 机械化助力增效变“劳力田”为“效益田” 在西盟县新厂镇永广村的甘蔗地里,轰鸣声此起彼伏。几只“机械牛”正挂载不同的工具在甘蔗地里来回穿梭作业,翻土、破碎、耙沟,植根、施肥,培土、盖膜,种植过程一气呵成,一上午时间就高效完成了7亩蔗地的大部分耕种和施肥工作。永广村七组村民尼凯龙站在一旁,看着机械有条不紊地工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以前种地全靠人力,种几亩地就要忙上好几个月,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这些机械,几天就能完成,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尼凯龙笑着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西盟县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如今,在西盟县的农田里,农业机械的身影随处可见。 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前人工种植甘蔗、插秧,每亩地的成本需要好几百元,而使用机械耕种,平均每亩地的成本只需一百多元。同时,农业机械化还提高了作业质量,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有了这些机械,我们种地轻松多了,而且产量也提高了,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现在我们的农田真正变成了‘效益田’。”尼凯龙感慨地说。 从1965年不到百台农机器械,到现在农机器械达20000余台。2024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48万千瓦,机械化率52%。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切实为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曾经西盟县群众在坡地上整地备耕 2023年西盟县群众用旋耕机整地备耕 60 年风雨兼程,60 年砥砺前行。从“雷响田”到“高产田”,从“农闲田”到“增收田”,从“劳力田”到“效益田”,西盟县成功实现了从“粮田”到“良田”的转变,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化农业“耕”基。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田地里,更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 如今,勤劳朴实的佤山儿女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西盟县徐徐展开。(记 者丨刁弘智) |
本文来源:西盟云 |
上一篇:
2025年云南省口岸工作会议在普洱西盟召开 下一篇: “惜”水长流 共保水土 西盟县开展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活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