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西盟新闻 专题报道 文化旅游 文明之窗 社会事业 党的建设 平安西盟 佤山文艺 图说佤山 音频视频
 
 当前位置:首页 >> 木鼓网 >> 文明之窗 >> 道德建设>> 正文
 

2021年第三届西盟县“道德模范”入选公示

来源:西盟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时间:2021/5/12 18:52:46 点击:2233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属各党(工)委(党组)、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市直属单位,驻西军(警)部队:

根据《关于评选第三届西盟县道德模范的通知》(西宣通〔2021〕1号)工作要求,经层层推选和西盟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组委会评选后,推荐陈德毅等13名为2021年第三届西盟县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现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公示时间为2021年5月12日—5月19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单位和个人均可来电、来信向县文明办反映。

联系方式:高中耀、黄婷,电话:0879—8342029,邮箱:xmxwmb@163.com

附件:西盟县第三届“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

西盟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5月12日

 

附件:

西盟县第三届“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

助人为乐模范

 

陈德毅,男,佤族,1950年9月生,中共党员,原西盟县林业局局长(已退休);

岩东,男,佤族,1964年3月生,群众,原西盟县勐梭镇秧洛八组组长(已退休);

冬妹,女,拉祜族,1986年1月生,群众,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组村民;(第三届西盟县道德模范提名奖)

见义勇为模范

艾罕孟,男,傣族,1988年9月生,群众,西盟县勐梭镇勐梭村三组村民;

诚实守信模范

罗小荣,男,1979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西盟县翁嘎科镇英腊村罗阳组党支部书记、组长;

扎克,男,拉祜族,1991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组组长;

岩平,男,1988年5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护林员、第六支部书记;(第三届西盟县道德模范提名奖)

爱岗敬业模范

娜汉,女,佤族,1983年7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推广中心副主任;

李照,男,汉族,1991年12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龙须路消防救援站指导员;

刘勇,男,汉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勐梭社区服务业党支部支部书记;(第三届西盟县道德模范提名奖)

孝老爱亲模范

方向东,男,彝族,1989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税务局副局长;

娜王,女,佤族,1987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勐梭镇王莫村妇联主席;

娜目来,女,佤族,1972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中课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第三届西盟县道德模范提名奖)

助人为乐模范

陈德毅

陈德毅,男,1950年9月生,1972年12月参加工作,2010年10月退休于西盟县林业局。一直以来,陈德毅都是西盟县乐于助人的榜样,一方面在工作中乐于助人,2009年9月陈德毅被推荐当选为第五届西盟县老体协主席,一干就整整6个年头,干起工作的陈老,别人根本看不出来这个71岁的老头是一个心脏搭着支架疾病缠身的人,他始终把自己所担负的工作责任放在心坎上,就像一头不畏重负的孺子牛,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献给了他所从事和热爱的工作,多年来陈老先后争取150多万元资金投入老年人活动场地建设,对西盟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地进行硬化;建设门球场;完成了3块西盟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地遮雨棚建设;完成了勐梭镇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建设跳舞大棚1个、门球场1块、陀螺场1块、地掷球场1块、气排球场2块,完善了保投管室等设施;完成了勐卡镇老年大学366平方米的活动室建设;对县综合办公楼右侧的陀螺场等文化娱乐设施改造;六年来,他共为老体协争取工作、活动经费25万余元,保证了西盟县老体协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乐于助人。陈老虽不富裕,但是2008年6月向组织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用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2021年,当他听到因在脱贫攻坚岗位上牺牲的李有轻事迹时,毫不犹豫地为其家属捐款1000元。另外他对支部党员困难职工给予关心慰问,有的呈报组织解决,生病住院去看望,在外地经常主动联系。对局里的工作也很支持,经常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对社会公益事业也都很支持,多次组织本支部党员参加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捐款活动。鉴于他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好评,真实了“夕阳近黄昏,可是无限好”的写照。

岩东

岩东,男,佤族,1964年3月生,原西盟县勐梭镇秧洛八组组长。秧洛村原本是个闭塞的小村,村民常年靠“春种几垄地、秋摘几筐果”谋生。1983年,岩东同志穿上军装,走出了大山,在部队服役期间,荣获“优秀代表”“优秀党员”等称号。3年服役期满,岩东怀着一腔豪情的他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看到家乡依然贫穷如故,城乡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倍感心痛。1986年,他毅然选择在本组担任组长,岩东同志把在部队中的良好作风带到生产生活中,认真带头学理论、学科技,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技能,遵纪守法、争当致富带头人。在担任组长职务后他更不忘党对他的培养,村民对他的信任,时时刻刻与秧洛村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深入群众中走家串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群众的心声,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乐于助人,帮助群众办实事,努力为群众服务。岩东是秧洛村八组的“活雷锋”,只要看到困难或者需要帮助的村民,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家里并不富裕,他也总会第一时间关心本组贫困户,为他们清扫家门前环境卫生,为留守老人添被褥;在节日期间组织牵头对特困家庭、单亲家庭进行慰问;组内缺水,他带着自家兄弟,找水源,找到后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接到组内供村民使用;道路不通,他便以身作则动员群众挖出一道产业路;电路不通,他找资源,找上级部门反映,直至通电。2015年建设安居房期间,组内部分群众无宅基地建房,岩东不假思索的无偿让出自家5亩多的土地面积给大伙建房居住。有人问岩东:“你让出那么多地值得吗?”岩东笑笑地回答“苦日子过怕了,我们寨寨祖祖辈辈都住破旧的茅草房,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我让出一点地给大伙不算什么,只要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我就觉得值得”。在岩东的带领下,秧洛村博航八组发生了质的变化,环境改善了、饮水改善了、住房改善了,甚至人均收入达到了20000以上。然而对大家的认可,岩东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成绩,是大家一起努力取得的成绩”。

冬 妹

冬妹,女,拉祜族,1986年1月生,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组村民。

冬妹,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承袭拉祜族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凭借自己一腔对音乐的热爱,本着为村民服务的理念,在本组自费成立了“野科拉祜哑”文艺队。这个文艺组织由冬妹自发领导,宣传发动吸收本组土生土长的对文艺方面感兴趣且有爱好的人员来参加。招募人员要求无政治问题、作风正派、身体健康、服从安排、有集体观念。村民们和冬妹开玩笑说道,“冬妹,你自掏腰包组建文艺队,还独自承担费用请专业老师教学,别人学到了本领,你岂不是亏大啦!”冬妹总是笑着说,我建立这个文艺队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我们村的民族团结,提高我们村的文化素养,活跃农村文化,宣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是为了谋取利益,我愿意。团队的节目主要是以舞蹈和自编自演的民族歌舞为主,自2016年成立以来,五年间,有14名成员加入文艺队,冬妹不辞辛苦地带领她的团队走组串寨,使班母村的农村氛围得到了激活和增益。冬妹说,白天干农活,晚上回来接着排练。我们没有活动经费,也没有宽敞的排练场地,但是我们不辞辛苦,克服困难,能坚持按照规定时间排练。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演艺艺术,定期请老师来教,吸收良好的经验,只为了创造更好的节目和表演效果。不计较付出的冬妹是班母村的开心果,也成了班母村口口相传的“老好人”。

见义勇为

艾罕孟

艾罕孟,男,傣族,1988年9月生,群众,西盟县勐梭镇勐梭村三组村民。2015年9月8日,艾罕孟、岩义章、岩伍相3人在塘边游玩,忽然听到不远处有呼救声传来,循着呼救声望去,不好,有人溺水,情况十分危急,见此情景,年轻的艾罕孟奋不顾身纵身跃入深不见底的水中,一个猛子扎下去,终于抓住了溺水者的小腿,拼了命地往潭边推送,经过努力,终于将女子推送至潭边浅水处。随后同伴岩义章、岩伍相也相继跳入水中进行施救,在混乱中将另外两个女子救到岸边。他们3人这种不顾个人利益,不怕流血牺牲的先进事迹也因此先后荣获省、市见义勇为协会的大力表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一直是傣族小伙艾罕孟的口头禅,他毫不吝啬的将创业经验和知识分享给大家。通过这几年客栈和快餐店的红火经营,艾罕孟一家先后带动10余名青年就业创业,有的是保洁员、有的是安保人员、有的是收银员,有的则专门为他们提供优质大米、新鲜肉类和蔬菜。西盟降雨量大、雨季长。一到雨季,甜笋、木耳等各类山茅野菜到处旺盛生长,每到这时,居住在山上的佤族、拉祜族群众就会背着到处卖,有的由于太老或者品相不好卖不掉,群众就会背过来问能不能帮他们买下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价格不高,哪怕不吃,艾罕孟全家都会尽量买下来,让山里的群众能尽早回到家中。有一次,中课镇的一名村干部到艾罕孟家里吃快餐,因为走得急,忘记了一个黑色的塑料袋。在打扫卫生时,艾罕孟打开黑色塑料袋一看,里面是一折厚厚的百元现金和几十张新办理的社会保障卡,艾罕孟心想:“那人肯定急坏了,得赶紧想办法联系到她”。通过熟人打电话到中课镇政府工作人员,描述了社保卡基本信息,推测那名村干部大概属于哪个村,不一会,那名女干部汗流浃背、脸色苍白地跑过来,通过核对后才物归原主,那人临走时一再表示非常感谢!像这种忘记手机、雨伞、新购置的生活用品等类似情况,只要是在艾罕孟家遗留,那叫进了保险柜——放心,他们都会尽量收好,等待他的主人回来找寻。一直以来,艾罕孟带动全家人力所能及地为周围的群众做些实事、好事,善良、正直已经成为艾罕孟的生活日常。

诚实守信

罗小荣

罗小荣,男,1979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西盟县翁嘎科镇英腊村罗阳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有人问过罗小荣坚持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初心和诚信,初心让我坚持自己的信念,诚信是我践行初心的初衷”。罗小荣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富了,不能忘了党和政府的培养和支持,不能忘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要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罗小荣的家庭生活很不宽裕,日子过得很紧,外出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根本解决不了家庭的贫困状况,他便思考怎样做才能发家致富。1998年,在党委、政府的宣传引导下,他认识到养猪是一项能发家致富得好渠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2009年始终不放弃的罗小荣成立了罗阳组科学养猪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社员目前73人,带动农户20户,他始终坚持生态、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市场规律,不断促进产业化、品牌化,注重产品质量,积极探索销路,虽然他的生猪销售供不应求、市场猪价猛涨,但他从未不重质量重数量。在国家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际,2017年,罗小荣在英腊村投资茶园,现有茶地129亩,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帮助村里培育了20位种茶专业户。作为一名茶农,他明白,仅仅只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做不好茶的,还需要有一个诚信的品质,他始终坚守着做“干净茶”,做一个诚实的茶农。他坚信“一片叶是一种责任,种好这片叶即是做好人,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品质”。在他的带动下,有更多的村民依靠种茶年收入增加上千元。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罗小荣不断掌握市场行情,寻找商机,把发展目标投向了林下土鸡养殖。无论是初期销售渠道打不开还是到现在销售渠道稳定供不应求,罗小荣坚持出售的土鸡,必须通过相关严格的检疫手续才能出栏,一旦出现病鸡,立马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宁愿两手空空也绝不出售一只病鸡,他也同时这样教育来学习养殖技术的农户。劳动之余,罗小荣还喜欢浏览市场动态,研究栽培新技术,将了解到的各种信息、知识与茶农交流,使他们眼界更宽,眼光更远,达到物质、精神双富有,人人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扎 克

扎克,男,拉祜族,1991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组组长;

90年后的扎克长得阳光帅气,随时笑眯眯的,两颗小虎牙最显眼。走进扎克家,老远就看见围栏上挂满了金灿灿的包谷,三室一厅的小洋房整洁干净,旁边厨卫工程改造刚建的厨房和卫生间的瓷砖闪闪发亮。扎克初中毕业后就跟着老组长老玖一起打工,经常到县城打工栽种绿化树苗,扎克还每天给老板找工人,介绍自己村里的贫困户出来打工,带动了本村很多贫困户,遇到老板资金周转不开发不上工资的时候,扎克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会亏待自己的工友,拿着自己的钱给工友垫付工资,并说道“我介绍他们出来打工,像他们承诺过日子一定会比现在好,我不能言而无信让他们吃不上饭”。

2017年脱贫攻坚小组干部改选,扎克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被选为副组长,扎克一直坚持“幸福是干出来的”“只有发展才是摆脱贫困的源动力”的信念和诚实做人、诚信做事。2019年,由于本组的茶叶无人收购,扎克大胆承包本组与秧洛九组的茶叶加工厂,让利给茶农,收购全组200多亩的茶叶鲜叶21.5吨,支付村民鲜叶款17万元,解决了本组茶叶无人收购的境况。附近的村民也相当认可他的这种做法,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在收购鲜叶的过程中,绝不缺斤少两,定期发放,从不拖欠老百姓的茶叶钱,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向着扎克的为人靠拢,学习着他诚实守信的精神。

岩 平

岩平,男,1988年5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护林员、第六支部书记。

岩平,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但很健硕的一个佤族小伙。他积极乐观,身上总散发着佤族人与生俱来的善良魅力。是班母村九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幼丧父的他从不气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与生俱来的善良秉性,现任勐梭镇班母村护林员兼班母村第六支部书记,同时也加入了班母村“红太阳”劳务服务专业农名合作社,他的积极乐观带动了身边不少人。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他总是坦然一笑而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际,2016年,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有个儿子,名叫岩某,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因为家里条件差,加之岩某喜欢喝酒,还没给老奶奶尝尝抱孙子的滋味,儿媳却跑了。从此岩某更是嗜酒如命,荒度时光,不顾老人,这让本就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岩平了解情况后,主动到岩某家中进行开导,并积极帮助照顾岩某的母亲,帮助其打扫家庭卫生,让老人家能够过上干净卫生的生活。刚开始,岩某不相信岩平能够坚持长久地帮助他们,各种刁难岩平,他对岩平说:“你就像我媳妇一样,没几天就会跑的,你就是来做做样子,再说我两个非亲非故,我就不相信你能做到天天来帮助我们!”岩平却用奠定的语气对他说:“我这个人,从小就不骗人,我说到做到!你母亲年纪大了,你这个儿子却这样不争气,你不相信就看着,看我是不是比你这个亲生儿子更能照顾好你妈妈,让你家生活好起来。”自此以后,岩平坚持一边做着岩某的思想工作,引导他发展产业,一边坚持隔三差五给老奶奶打扫房前屋后,把她的脏衣服、被套等拿到自己家里洗,洗干净了以后又拿回去给老奶奶整理床铺,用自己通俗易懂的方法给老母子俩讲述着国家现有的惠农利民的好政策,慢慢地在岩平的坚持努力下,岩某思想发生了变化,知道种甘蔗、种青贮玉米,还主动去岩平他们的合作社打工,母子俩的日子越来越好,并且实现了脱贫。岩某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岩平和脱委会一直以来的帮助和关心,才让他走出阴影,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岩平用行动履行了承诺,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为之感动,都说岩平说到做到,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爱岗敬业

娜汉

娜汉,女,佤族,1983年7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推广中心副主任。

娜汉是一名奋战在农业战线上的技术人员,作为一名技术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她始终如一,严谨求实,谨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她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时刻以一名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服从工作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干一行、钻一行,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娜汉同志工作17年以来,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围绕全县农业重点产业,参与开展了农业科技知识宣传与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承担完成了青贮玉米品种试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参与完成了科技增粮项目、测土配方、甘蔗轻简栽培技术、无筋豆等,为我县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按照县委提出的“5+X”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开展经济作物公益性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农户发展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主要把甘蔗轻简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她和同事们的技术指导下,甘蔗生产上主推甘蔗绿色轻简生产技术。完成种植1.71万亩,新技术的推广得到认可,调动了蔗农的积极性,大部分蔗农从以前不想种,到自觉积极种植。2019-2020榨季比上榨季增产3.9万吨,增50%。在增产增收的同时,蔗糖份、产糖率相应提高,产糖率13.41%,比上榨季(12.27%)上升1.14%。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肩负着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要经常下乡到基层了解农情、走访农户,面对交通不便、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她积极发扬连续作战、甘于奉献的精神,该牺牲的双休日,节假日坚决牺牲。在项目推广、示范区建设和农业技术问题处理过程中,有时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出现的异常情况,她凡是接到农民的请求,都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农民排忧解难,风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土。尤其是灾害天气,作物普遍出苗差,长势也不好,群众都非常焦急,她尽可能做到随叫随到,到农民田间地头指导,如不能到达现场的,则电话联系帮助解决,为农户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李 照

李照,男,汉族,1991年12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龙须路消防救援站指导员。

曾无数次渴望假期,渴望能够每天陪伴家人左右;曾无数次幻想,幻想能够永远不缺席“小情人”的成长瞬间;也曾无数次遗憾,遗憾每一个重要的节日都未能膝下承欢。春节是普天同庆的日子,更是可以弥补些许遗憾的日子。正当我满心欢喜地祈祷时间慢些走的时候,却临危受命,让陪伴再次变成了奢望。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更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的一年!春节本是喜庆的日子,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却给我们的美好生活蒙上了一层厚重的乌云。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李照沉浸在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中,他期盼已久的“小情人”呱呱坠地,他和战友说到“很庆幸如此重要的时刻我与家人同在!犹记得见到‘小情人’的第一眼,那种满足感立马充盈内心,我手足无措,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利索”,李照这位新手奶爸慢慢地学会了换尿布,学会了喂奶,甚至半夜会发射性的起夜。李照以为这种快乐的日子可以维持到休假结束,直到突然接到召回归队,与队友共同守护辖区安全的通知,他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他说道“我从不敢忘记身为一名消防员的使命,当我披上火焰蓝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保护一方平安,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保驾护航。我明白此时正是国家需要我,正是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但面对月子中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我心中五味杂陈,第一次不知如何对还在月子中的妻子开口。女儿才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久,还不能适应环境的她经常肠绞痛,每天撕心裂肺地哭,那一刻我的心都快要碎掉了。”祸不单行的是原本活泼开朗的妻子由于孕期独自承受太多压力后患上了产后抑郁,家里的一大一小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李照的心,回想与妻子在一起的这么多年里,因为工作的原因,总是聚少离多。万一妻子承受不住怎么办,他不敢再往下想。内心虽然犹豫不决、难以离舍,但是李照的却早已收拾好行囊,准备归队,临走前李照善解人意的妻子说道:“回吧!现在疫情形势严峻,你应该回去和队友共渡难关的,孩子交给我和爸妈,一定没问题!我等你回来,我们一起等春暖花开!”别人总说消防员伟大,李照却觉得家人是最伟大的!带着妻子的鼓励和支持,李照再一次放弃休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和大家共同应对疫情防控阻击战。

刘 勇

刘勇,男,汉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勐梭社区服务业党支部支部书记。

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勐梭社区服务业党支部任支部书记。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任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自从事社区工作以来,他敬业奉献、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把认真履职尽责化作一种自觉行为,想方设法做好各项工作。他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坚守服务群众的价值追求,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处处为别人着想。随时以“我是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乐于助人,热心为身边的群众服务,为身边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工作上能积极主动、任劳任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群众的贴心人”,他的社区工作有声有色,在社区内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2020年1月底至2021年1月期间,他率先垂范,积极带领所在支部部分党员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勐梭社区12片区负责人,他不畏艰难,不怕危险,冲在前线,深入居民区摸底排查,排查总户数124户872人,积极协调解决返西人员的隔离观察和登记上报工作,该片区返西人员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没有出现漏登误登人员的情况。同时积极发动党员同志捐款,他带头捐款500元,该支部所有党员积极捐款达12745元,捐款率达100%,为疫情防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提高居民住宅区的人居环境,他上下协调,多方对接,并带头组织社区党员群众义务劳动4次,使片区的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在上级考评中获得了好评。

刘勇同志热爱学习,平时自己主动学习的同时还对社区人员进行宣传普及,按要求抓好所在支部的党建工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每一位党员心中。他待人诚恳,积极为片区居民排忧解难,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刘勇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可是这些小事一直坚持的做下来,就是多么的不平凡,就是这些小事,让我们看到他那颗纯美的心,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本色,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好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言行举止符合敬业奉献的模范。

孝老爱亲

方向东

方向东,男,彝族,1989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税务局副局长。

方向东有着一颗敬老爱老的心和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多年来,他悉心照料家中老人,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深刻诠释了“孝”的含义,谱写了当今社会一曲感人至深的“孝”的赞歌。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020年11月2日,是一个让方向东一家人痛苦而难忘的日子,当医生拿着一纸病危通知书让他签字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起身,颤抖的手根本无法抓住那支笔。手术室的门终于开了,父亲躺在平车上,嘴里面插着呼吸机管道、头部插着引流管、手脚上全是输液管......,虽然抢救过来了,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恢复意识,四肢无法活动,躺在病床上,吃喝拉撒必须全部靠人照顾。父亲住院期间,由于母亲常年劳作,再加上年事已高,身体不是很好,在照顾父亲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方向东工作日加班加点处理事情,每周末顾不得休息,驱车前往二百余公里外的医院照顾父亲。擦洗、翻身、捶背、喂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亲。每一个周末,往返500公里,48小时,他都在医院度过,困了累了就靠在父亲的病床前休息一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方向东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现孝心。父亲的这次意外,彻底打乱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母亲上医院照顾父亲了,家中只有妻子和4岁半的儿子,由于妻子上班的特殊性,照顾儿子的重担也大部分压在了方向东身上,下班后,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回到家立马撸起袖子为妻子和儿子做饭、洗衣、打理家务,他用尽全力在维持着这个温馨的小家庭。

虽然家庭遭受如此重创,但是工作中的方向东依旧充满热情,投入到金三上线、营改增、国地税改革、疫情防控等各项急难险重工作中一路走来,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常态,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苦和累,反而更加努力、更加谨慎,认真学习各项税收政策业务,全心全意为纳税人、缴费人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税企交流氛围。他常说:“作为青年干部,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迎头前进,努力争做工作中的榜样,生活中的赢家,为社会为单位为家庭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娜 王

娜王,女,佤族,1987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勐梭镇王莫村妇联主席。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心,"爱"生于情。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在西盟县勐梭镇王莫村二组,就有这么一个孝老爱亲的故事。娜王一家五口人,父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儿子还在念小学。在村里,娜王是一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爱岗敬业的好同志,在家庭,她更是一位恩爱亲人、孝敬老人的好榜样。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老爱亲"。2012年4月,娜王与丈夫结婚了,丈夫也是出了名的好人,婚后他们的生活是甜蜜的,经营一家烧烤摊,她们互敬互爱,家庭和睦。随着儿子出生,更是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给幸福的家庭带来沉痛的打击,娜王丈夫去往县城的路上与一辆满载的货车相撞,事故中娜王丈夫头部受伤严重,事故的第二天就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市里就医,据娜王所述当时医生已经叫她放弃了,她没有被生活的困难和高昂的医药费打垮。丈夫受伤后家里重担都压到娜王的肩上,一边忙着四处张罗跟亲戚借钱治病,还要照顾不到两岁的儿子。为了维持家里的开支,她一直经营着烧烤摊,又开了小卖部,也种了15亩的甘蔗,为了挣到丈夫的医药费,她卖小吃、蜂蜜,想尽一切办法。

在街坊邻居的眼里,娜王就是典型的女强人,孝老爱亲的典范,她带领一家人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尽管以后的生活也不会容易,尽管丈夫不能回到以前的健康状态,生活的困难也永远带不走他们脸上的笑容。距事故发生已经8年了,在这期间他们多年如一日,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共同营建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安宁、幸福的家庭,赢得了左邻右舍的羡慕和赞誉。亲朋好友都说娜王是世上难得的好媳妇!娜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情真意切、孝老爱亲的点点滴滴却真真切切的打动着我们。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娜王点亮孝老爱亲的明灯,照亮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人心。

娜目来

娜目来,女,佤族,1972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盟县中课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娜目来,中课镇农业服务中心职工,一个普通的妇女,在人们的心中,她是一个长期以来默默无闻为丈夫、为女儿的健康快乐的生活作出的无私奉献的传统妇女。娜目来的丈夫从2000年就患有严重的风湿,手脚关节严重变形,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十多年来,对丈夫不离不弃,细心地照顾丈夫,艰难地支撑起一个家庭。娜目来和丈夫有一女儿,在教育女儿方面,她不仅注重女儿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时时关心女儿沿着正道走,勉励女儿勤奋刻苦学习,礼貌待人。丈夫岩勇深知妻子的辛苦,夫妻间相互信任,互相关爱,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日常生活中,夫妻俩和睦相处,双方享有平等的家庭经济支配权,互相促进,共同营造和谐家庭。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女儿在这个和谐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熏陶下,从小就非常懂礼貌,尊重长辈,遵纪守法,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里是好女儿。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不但得到长辈们的赞扬,邻里间的好评,在学校里年年获得学校的表彰和奖励。作为女儿,她把长辈的优秀品质,当作鞭策自己成长的动力,努力学习,不甘落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现在女儿正在读大学,她的成长映射出一个文明、和谐、向上的家庭带给她的无尽精神食粮。这些都和娜目来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及平时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她尊老爱幼、肯于吃苦、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一言一行,儿子和女儿都看在眼里。他们夫妻二人常说一个家庭,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共同经营。这种经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强调精神上的,家可以不是奢华的,但一定是温馨的,“家和万事兴”。他们夫妻相敬如宾,拥有尊老的一颗孝心,助人的一股热情,创业的同舟共济,用言传身教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让家庭不仅成为生活的港湾,更是共享学习乐趣、提高生活品味的舞台。

 

 

 
 文章评论:


请文明论评!
 
 
主办单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西盟县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100126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1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勐卡路1号综合楼内宣传部 电话:0879-8342029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9-8343115 在线举报
公安备案编号:530829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