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1日,西盟各族团结保家卫国大会召开,3000余名各族代表垒石盟誓,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坚定不移跟党走。70多年来,各民族坚定履行着他们的诺言,跟随共产党的步伐,在这片大地上相融而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的美丽缩影。
近年来,西盟县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突出党的领导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格局
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全县7个乡(镇)、39个县级牵头部门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围绕“打造高水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目标做好各项创建工作。
西盟县审议通过《“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七+N进”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西盟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做到与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西盟县坚持以“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党建、民生、经济、教育、旅游、文化等重点领域,实现创建工作各行业全系统覆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党建工作成效、县委巡察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等,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西盟县先后获命名2个国家级、27个省级、34个市级示范单位,命名授牌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使创建工作深度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突出互促融合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年来,西盟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精心打造了一批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等,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了一批具有西盟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体现西盟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
围绕打造服务平台,西盟县扎实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阵地作用,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等。同时,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公共文化、文明创建、法治宣传等“进社区”活动110场次,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增强“五个认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西盟县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依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景区提升、产品展示、节庆活动、实践体验中。在4个景区景点布设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团结进步标识30余处,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既能“润物细无声”,又能“看得见、听得着”。
打造特色节庆文化精品,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为载体,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手拉手、心连心”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以节搭台,赋能乡村振兴,办好“木鼓节”“新米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精品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大众乐享的文化氛围。创作歌曲、舞蹈、小品等文艺作品54个,其中舞蹈《唱啊跳啊献给党》荣获2023年“彩云之南等你来”入围广场舞奖,《我们都是一家人》荣获市“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文艺类二等奖。
突出情感认同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
民族团结进步,需齐抓共管,需情感认同。此项工作,需要全县党员干部、各族群众,以至各条战线、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力量。
西盟县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纳入县委党校(行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各类培训课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熟悉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2021年以来,县乡党校、各实践教学基地共承接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63期7800余人次。全县党员充分依托“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线上平台和专题党课、万名党员进党校等线下载体,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国家安全教育、“八五”普法宣传等活动,广泛推介“道中华”,扩大“道中华”栏目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各级宣讲团和600余名基层宣讲员作用,以法治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三下乡”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四个共同”、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史、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把党的民族政策及相关宣传教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抓好先进典型挖掘选树和宣传推广。近三年来,西盟有2个集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有1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并作为代表赴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有9名个人分别荣获省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表彰。
突出主题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青年讲师团”“红领巾讲师团”“万名团干上讲台,当好思想引领员”,抓实抓好就业服务、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工作;积极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健全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制度机制,推进建设各族群众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公共文化、文明创建、法治宣传等“进社区”活动,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成立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提供服务,营造了团结友爱、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
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持续加大“春风行动”“百日行动”实施力度,先后开展特色产业发展、职工人才、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治理能人等技能培训,全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5万人,转移就业率达77.09%,比去年提高2.68%。
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交往交流长效机制。曲靖师范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与西盟县人民政府签订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帮扶合作协议,安排40名大学生到西盟实习,定期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开展“青少年大学习”等活动63期3.7万人次,推动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认同。
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做好城市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失地群众可持续发展、老年群体服务管理等工作,解决好特殊困难和问题,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法律援助站、技能培训等阵地窗口作用,在创业就业、就医就学、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等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支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突出同步发展迈出各民族共同繁荣新步伐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西盟县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关键,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平安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相融合,大力发展产业、强化就业帮扶、推进生态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业,实现边境乡村发展、边民富裕。走进今天的西盟,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新居,四通八达的硬化公路,焕然一新的特色民居,生意盎然的产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新农村画卷。
2019年,西盟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了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县持续深化帮扶举措,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全力推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三个最美”评比表彰;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4 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面完成。
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深入推进“平安西盟”“法治西盟”建设,2021年以来,全县共建立健全基层管理网格482个,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测评由全省第61位上升至第27位、全市第9位提升至第1位,执法满意度测评由全市第5位提升至第1位,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法治满意度不断提升。县人民法院荣获“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称号,力所拉祜族乡荣获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