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和煦,在西盟县翁嘎科镇英腊村的农家院子里,佤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娜汉拉紧腰机,用细棍按压经线,轻挑织孔,梭引纬线穿过织孔、拉直、梳板打紧,传承“千年”的技艺在娜汉手间汇聚成“锦”。
“阿佤人的织锦大多以黑为底色,代表牢靠之意,就像阿佤人世代守护的高山、森林,是我们享用不尽的衣食之源……筒裙上织着佤族的历史故事,佤族织锦就是我们阿佤人穿在身上的传承。”娜汉说。
佤族织锦技艺承载着佤族文化的古往今来,娜汉用手中的梭,在传承中创新,编织绚丽多彩的生活。
然而,适者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新鲜元素不断涌入,冲击着佤族传统手工艺制作,传承与创新之间如何取舍,民族文化与市场如何交融,让娜汉等老传承人陷入了选择的“困境”。娜汉深有感触的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传统织锦工艺节奏慢、耗时久,现代服饰潮流比较多样化,更容易被他们所喜欢。”
“从2019年开始,我们先后投入140余万元用于佤族织锦展厅建设、技能培训、图书出版,民间采风等工作,挖掘传承保护佤族织锦文化。”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闽闽说。
2021年5月,“佤族织锦技艺”入选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扶持,佤族织锦手工艺得以延续。但要将佤族织锦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才能解决佤族织锦“困境”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西盟县采取建立非遗工坊、扶持非遗传承人等措施,以保护促进生产,以生产带动保护,使佤锦产品向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成为当地旅游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
包包、披肩、壁挂、茶席……走进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十组的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就业工坊,映入眼帘的是琳琅的佤族织锦类工艺品。县级佤族织锦传承人、工坊负责人李宪兰正和徒弟们一同制作新设计的佤族织锦手工艺品。
把传统佤锦制作技艺“嫁接”时尚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李宪兰主导设计生产销售的佤族织锦产品,款式和载体不断优化,工艺日益精进,文化元素更加丰富,品类包括服装、披肩、围巾、茶席、手包、香包、挂件等,从自给自足逐渐走向市场,畅销省内外,深受市场欢迎。李宪兰说:“这些年,我们都在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新的探索,为佤族织锦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工坊每月收益大概在1万元以上,像我们自己设计的小挂件、手镯这些,当下很受市场的欢迎。”李宪兰说。为更好地传承织锦技艺,李宪兰多次到上海、杭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学习刺绣、印染等工艺,用新的技艺呈现传统文化元素。
为避免佤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县政府扶持非遗工坊建设,以工坊“支点”搭建交流平台,邀请织锦能手到工坊交流授课,定期组织群众开展织锦培训。
“我们采取‘培训+就业+服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对佤族织锦手工艺人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训范围覆盖全县县5镇2乡,直接或间接为全县3000余名织锦能手带来了就业机会,每人每年人均收入达6800元以上。”罗闽闽说。
2023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云南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推荐名单的公示》,西盟印象佤族织锦技艺非遗工坊也在推荐名单中。
截至目前,西盟县共有各级佤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1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3人、县级37人;佤族织锦妇女达3000余人,他们正以创新赓续传统技艺,助力佤族织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春归西盟,娜汉的徒弟娜荣作为致富带头人,正组织村里的妇女,赶制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就业工坊合作的订单。她们手指间一梭一线织出西盟乡村妇女的好光“锦”,而那一朵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之花,正盛放着它独有的美丽……(李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