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县内佤族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以翁嘎科镇竹编为例,佤族传统竹编技艺民间艺人能编制背箩、簸箕、蔑笆、米箩等多种竹器,他们制作的用具结实厚重、经久耐用,具有教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观赏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目前竹编的纹样多是通过传承而来,主要受传统民间的审美情趣影响,多以几何形为题材。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用具不断更迭,曾经家中常备的竹编产品逐渐被新的材料代替。当然,竹编手艺还没有消逝,翁嘎科镇龙坎村戈斗下组的岩路是目前仅有的几个还坚守佤族传统手工竹编技艺的老人。
岩路,男,佤族,生于1969年10月3日,16岁起开始跟自己的父亲学习佤族传统竹编技艺,至今仍然记得父亲指导自己完成的第一个竹编作品是佤族背箩。岩路从小喜欢手工制作,通过自身的努力,渐渐的他编制的竹编用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他的竹编制品主要销售到县内其他乡镇,有的竹制品还销售到县外。可以说岩路是当地比较全能的艺人之一,他现在带徒弟2人,均能熟练掌握佤族传统手工竹编技艺。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佤族群众每到一个地方新建村寨每家每户都喜欢在村寨周围种植各种竹子,使用竹器也较为普遍,佤族人建盖的杆栏式茅草房多是用竹子建盖。佤族群众喜欢竹编制品,品种较多,多数的成年男子都会做竹编制品,这是佤族男人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
佤族织锦广泛流传于西盟佤族村寨之间,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与佤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佤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耕织劳作、宗教习俗等社会生产活动,是佤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民族织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了解佤族的历史与文化。
相传织锦的“锦”是从美景的“景”引用而来,其意是用自然景物中变幻无穷的美来形容织锦五彩缤纷的美。佤锦像一道道炫目的彩虹,既美丽又自然,每一幅图案都是佤族同胞居住的环境和生活情趣的写照,令人难以忘怀。
“你织布的时候,一定要线严孔密,织出的布就细密板实,织的速度慢些没关系,但一定要保证质量,才经得起顾客检验……”西盟县岳宋乡岳宋村永老寨子里,佤族老技艺手工织锦市级传承人小娜瑞正在教徒弟织布。
佤族织锦主要采用的工具是踞织机,也叫腰机。由竹木制作而成,简单易操作,每台腰机包括背皮、卷布杆、分综棍、纬绕线板、分经棍、卷经杆、纬刀和分布杆等零件。织锦时席地而坐,将经线一端缠于树桩,另一端紧系腰部皮带上,使用木棍挑起或按压经纱,露出织孔使梭引纬穿过,最后拉直用穿过经线的梳板将纬线打紧,按规律循环往复,成品线密孔实,做工精细。
独特的色彩和纹式构成极具民族风情的佤锦,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佤山天地、山水、村寨、河流、森林、花草、云霓等绮丽的自然风貌和阿佤人民的衣食住行、信仰、风俗等情景。在织锦色调中,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黄、绿、白、蓝相间,粉色、棕色为辅助色,颜色呈深浅变化;花纹形状有条纹、菱形纹、十字纹等,线条流畅,视觉突出。所织图案多编入生活、歌舞、花卉和鸟兽等内容,款式别致,结构协调,反映出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传递出优秀的佤族文化。
织锦在佤族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用于缝制妇女穿的服饰,其次用于挎包、裹腿布、被套、床单,也可作幕帐、艺术品等。佤族织锦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是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心灵手巧”的佤族女性劳动智慧的结晶。近年来,西盟县立足传统“佤”文化基础,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发掘佤族织锦新特色,并致力于打造地方民间工艺品牌,提升自身价值与影响力,传承并弘扬佤族传统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西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好政策”的持续推进,不仅让佤族织锦手工艺得以延续,也将惊艳的佤族织锦推向了市场。
佤族生产工具锻造技艺也称打铁工艺,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将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铁墩上,由艺人手握大锤进行锻打。老艺人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艺人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在翁嘎科镇龙坎村西盟橡胶分厂四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陆正在打刀。刀作坊就在家附近,不大的小房子里摆放着一些锻刀设备,一把把锋利的刀就是用这些不起眼的设备打造出来的。加温、锻打、淬火……一把刀加工成成品,需要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需要两三个小时。
加满水后,岩陆把刀坯放进火炉内,很快刀坯开始变红。他不慌不忙地说,“刀坯的温度必须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才能锻打。”
眼看着整个刀坯浑身红遍,岩陆双手拿住火钳,轻轻取出刀坯,放到锻打设备上。“哒哒哒哒……”伴随着锻打声岩陆把刀坯在大锤下来回移动,刀坯也渐渐有了形状。“加热、锻打,仅仅这两个工序需要反复四五次,这样打出来的刀钢铁融合程度高,不易变形。”岩陆介绍说,这两个工序比较关键,用炭火加热,锻打是三个人配合一锤一锤打出来的。
岩陆不但掌握了传统的技法,作为佤族传统手工艺冶铸传承人,他不断从选材、设计、加热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增添了时代的气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盟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和佤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地域文化的禀赋和特色,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蕴含着西盟人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礼间、繁荣于民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西盟人的精神血脉绵绵不绝,并与先进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在当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用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西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视野,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城市的文化瑰宝,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真正保护和管理好、开发利用好,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努力打造佤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县。(西盟县融媒体中心陈维佳 赵岩骄罗嘉 文/图)